中國無機化學與同位素化學傢。生於江蘇常熟,卒於北京。1926~1930年就讀於光華大學,1931~1934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1934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物理化學系,進行重水研究,193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隨後又在瑞典皇傢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作訪問學者。在留學西歐的3年中,他在重水研究方面發表瞭10篇論文,與美國實驗室同行的工作共同構成瞭早期重水研究的經典文獻。1937年回國,任中央研究院上海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39年任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教授。19446年任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1978~1983年期間兼任化學系主任。曾先後擔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化學學報》主編、《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編委、中國科學技術學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質譜學會理事長和名譽理事長、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所屬原子量與同位素豐度委員會(CAWIA)的銜稱委員(titular member,相當於常委)、美國《質譜評論》顧問編輯。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長期從事穩定同位素、重水及原子量新值測定的研究,研究內容涉及十幾種元素之同位素的物理化學性質、動力學效應、分離原理、豐度測定以及原子量新值的質譜法測定。特別是他在83歲高齡親自主持制訂瞭10項原子量新值測定的計劃,於2002年完成。其中9項,包括銦In、銥Ir、銻Sb、銪Eu、鈰Ce、鉺Er、鍺Ge、鏑Dy、鋅Zn的原子量新值已被CAWIA正式確認為國際新標準。他還積極參與中國初期重水工廠的興建,參加重水和氘化鋰−6的生產開發,指導重水生產工藝的研究,為中國核工業建設的奠基工作作出貢獻。主編18卷本的《無機化學叢書》,發表學術論文1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