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末文學傢。字天如,號西銘。太倉(今屬江蘇)人。崇禎四年(1631)中進士,後改庶起士,與同裏張采齊名,號稱“婁東二張”。曾集江南諸文社為複社,倡復古學,並以嗣“東林”自詡。複社表面提倡“以文會友”,實際是評議時政,並與貴族大官僚鬥爭的一個政治集團。為東林黨與閹黨鬥爭的繼續。張溥名聲很大,複社影響甚廣。張溥在文學方面,推崇前、後七子的理論,主張復古,反對公安、竟陵兩派逃避現實實,隻寫湖光山色、細聞瑣事或追求所謂“幽深孤峭”的風格。但他在提倡興復古學的同時,又以“務為有用”相號召,與前、後七子單純追求形式、模擬古人有所區別。他的散文,在當時很有名,風格質樸,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記》,贊頌蘇州市民與閹黨鬥爭,強調“匹夫之有重於社稷”,為“縉紳”所不能及。敘議相間,以對比手法反襯五人磊落胸襟,為傳誦名篇。張溥著有《七錄齋集》,包括文12卷、詩3卷。此集今存明崇禎時刻本。輯有《漢魏六朝百三傢集》。張溥於各集前均寫有題辭。此集是張溥為“興復古學”而編輯的一部規模宏大的總集。《四庫全書總目》說:“此編則元元本本,足資檢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漢魏六朝百三傢集題辭註》(殷孟倫註),將各集卷首題辭首次輯成一書,並加必要註釋,是研究漢魏六朝文學及張溥著作的重要參考書。其他著作有《春秋三書》32卷、《歷代史論二編》10卷、《詩經註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張溥又為《宋史紀事本末》及《元史紀事本末》補撰論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