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傢、學者、國民黨政府官員。字公權。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卒於美國。1904年留學日本。1909年輟學回國後先任《國民公報》翻譯,繼任《交通官報》總編輯。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發起籌建國民協會,旋與其兄張君勱等主持的共和建設討論會合併,改稱民主黨,擁梁啟超為領袖。1913年,由北洋政府財政總長梁啟超提名,進入中國銀行,歷任上海分行副經理,總行副總裁、董事、總經理各職。1935年3月,銀行承受官股後,辭總經理職,旋被國民黨政府任命為中央銀行副總裁。。同年年底,就任鐵道部部長(1938年鐵道部並於交通部,改任交通部部長),至1943年1月辭職,赴美考察。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國,就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中長鐵路局理事長,次年返回南京。1947年3月,任中央銀行總裁兼中央信托局理事長,次年5月辭職。1949年5月離國往澳大利亞,旋去美國,先後在洛約拉大學和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著書講學。

  張嘉璈在主持中國銀行期間,對銀行的現代化曾作出一定成績。特別是當1916年北洋政府下令中國、交通兩行所發鈔票停兌現銀和止付存款時,他說服滬行經理宋漢章拒受亂命,照常兌現、付存,消弭金融風潮於未然,使中國銀行信譽大增,也抵制瞭外商銀行的窺伺。1927年南京國民黨政府成立後,張嘉璈主持中國銀行行務,在財政上給予支持。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他接任中央銀行總裁前後,連續提出經濟緊急措施方案、經濟改革方案,為國民黨政府所采納,使中國人民蒙受瞭嚴重的災難。

  著有《中國鐵道建設》、《通貨膨脹的曲折線——1939至1950年中國的經驗》(1958)等書和《中國經濟目前之病態及今後之治療》(1936)、《最近東南亞華僑社會之變化》(1971),以及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發展、價格制度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