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經濟學理論與分析方法,研究如何有效地在交通運輸與其他經濟活動之間分配資源,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分配於交通運輸部門的資源,實現社會生產和生活中人和物有目的的空間位移及相關服務的經濟規律的學科。又稱交通運輸經濟學。屬於部門經濟學的範疇。

  研究內容 運輸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①運輸的性質與特徵,運輸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與特徵。②交通運輸與社會經濟其其他行業或領域的相互關系,如運輸與生產力佈局的關系,運輸與流通的關系,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和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交通運輸與資源利用和環境改善的關系等。③運輸市場的發育,運輸供求關系,運輸價格形成機制,不同運輸方式的比價關系,運輸成本分析。④運輸結構合理化的經濟效果,綜合運輸體系的構建與完善。⑤交通運輸行業投資項目社會經濟效益分析,各種交通運輸技術措施的經濟效果評價。⑥運輸業的管理體制,運輸業的經濟政策和技術政策及其理論依據。⑦運輸企業的經營與管理,如運輸經營活動中的投資、成本、收益、競爭、勞動組織、勞動生產率等管理問題。運輸經濟學所揭示的客觀規律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

  發展簡史 隨著社會生產專業化分工和商品市場的發展,運輸活動逐漸成為一種滿足人員和貨物流動必需的專業化的大規模的經濟行為。18世紀,運輸業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部門。1776年,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最有實效”,並重點闡述瞭交通運輸對城市和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19世紀,經濟學傢對運輸經濟問題給予瞭重視,並作瞭大量的論述。19世紀40年代,德國經濟學中的歷史學派創始人G.F.李斯特從振興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角度,探討瞭交通運輸與國民生產力的關系等問題。K.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運輸的性質、運輸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運輸在流通中的地位與作用、運輸價值和運輸費用等經濟問題作瞭系統的論述。在近現代,蘇聯、美國等國都出版瞭運輸經濟學專著。蘇聯運輸經濟學的代表著作首推20世紀30~50年代出版的T.C.哈恰圖羅夫《運輸配置》、《鐵路運輸經濟原理》、《運輸經濟學》。早期的運輸經濟學著作主要論述經濟地理和闡述運輸經濟政策,後期轉向比較系統的理論分析,並著重運輸生產力發展規律的經濟分析和技術政策經濟效果的定量研究。美國的D.P.洛克林L.F.馬文R.E.韋斯特邁耶等人都各著有取名《運輸經濟學》的著作,其中洛克林的《運輸經濟學》被認為是運輸經濟學發展的裡程碑。他們著重論著政府的運輸法規和政府對運輸業的控制,運輸供求關系,以運價和成本為重點,兼及財務和勞工問題。20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運輸經濟學除出版瞭一些綜合性的著作,如D.桑普森的《運輸經濟——實踐、理論與政策》、D.哈珀的《美國運輸:使用者、運送者和政府》、K.巴頓的《運輸經濟學》和P.斯塔佈的《運輸經濟學》之外,還出版瞭一些專門性的,如航空經濟、海運經濟、城市交通等方面的著作。這一時期大量的專題研究推動瞭運輸經濟學的深入發展,例如,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學傢T.C.庫普曼斯提出瞭最優運輸計劃模式。此外,許多學者還涉及運輸與能源、環境、土地利用,運輸需求分析和運輸政策分析等問題。80年代以後,新技術革命和信息化對運輸經濟學的發展產生瞭重大影響,運輸經濟學逐步向多學科方向發展。

  在中國,1949年以前出版過交通財政、運價以及論述運輸經濟問題的著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經濟學者對運輸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做瞭許多研究工作,並編寫瞭《運輸經濟學》、《鐵路運輸經濟》、《水運經濟》、《公路運輸經濟學》等教材和專著。總體來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在運輸經濟領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限制和蘇聯運輸經濟理論的影響,理論體系和研究視野側重於宏觀經濟范疇。隨著中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轉變,西方經濟學原理和運輸經濟理論逐步被引入,中國的運輸經濟理論與實踐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運輸經濟學同技術科學和運輸組織科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它不研究運輸工具、運輸設備的具體構造和運輸組織的具體工藝過程,而是研究運輸技術和運輸工藝的經濟效果,為制定運輸技術政策、選擇運輸組織工藝,以及論證它們的優化,提供經濟理論上的和計算方法上的依據。運輸經濟學以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為基礎,同經濟地理學、區域經濟學、技術經濟學、數量經濟學、投入產出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管理學、環境科學、城市規劃等諸多經濟學科都有交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