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字慰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叔祖甲三以督辦安徽團練鎮壓撚軍起傢,累官至漕運總督。父保中系地方豪紳。叔父保慶曾在甲三軍中帶兵,官至江南鹽巡道。袁世凱自幼過繼保慶為嗣子,少年時隨嗣父先後到濟南、南京等地讀書。保慶死後,複隨甲三子、戶部侍郎袁保恒至北京就讀。清光緒二年(1876)、五年兩次鄉試都未考中,遂決計棄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凱至山東登州,投靠靠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任“慶軍”營務處會辦。吳長慶為淮軍統領,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次年8月,朝鮮發生“壬午兵變”。當時朝鮮和中國有宗藩關系,吳長慶受命前往鎮壓。袁世凱負責前敵營務處,以整頓軍紀和鎮壓兵變有功,為朝鮮國王所看重,並得清政府獎敘五品同知銜。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後,吳長慶回國。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奏舉,袁世凱任駐漢城(今首爾)清軍“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12月,朝鮮開化黨在日本駐漢城公使館支持下發動政變,捕殺事大黨多人。袁世凱聞訊率領清軍幹涉,使事大黨重掌政柄。日本政府借此要挾,袁被調回國。次年,復任清政府“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並以道員升用,加三品銜。1893年,升為浙江溫處道,仍留在朝鮮。至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化裝逃出漢城,回到天津。戰爭爆發後,被派赴東北前線,協助前敵營務處周馥負責籌撥糧餉、聯絡各軍。

  1895年12月,袁世凱由軍務處大臣榮祿李鴻藻等奏派擴練駐天津小站的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聘德國軍官十餘人擔任教習,又從天津武備學堂中挑選百餘名學生任各級軍官,並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親信,以加強對全軍的控制。這些人以後大都成為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勛等。小站練兵是清末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折點,也奠定瞭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1897年,擢直隸按察使,仍主持練兵。時康有為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蓬勃開展,袁世凱捐資參加強學會,以示贊同維新。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密謀發動政變,推翻新政,光緒帝處境孤危,遂接受瞭維新派“撫袁(世凱)以備不測”的建議,於9月16日召見袁世凱,特賞候補侍郎。次日,譚嗣同密訪於法華寺,要求他統率新軍進京,“除舊黨,助行新政”。袁世凱當面應允,但隨即回天津向慈禧太後的寵臣、直隸總督榮祿告密。21日,袁等尚未回京,慈禧太後已囚禁光緒帝,宣佈重新臨朝“訓政”。次年6月,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12月,署理山東巡撫,率領全部新軍(時稱“武衛右軍”)前往濟南。時山東境內義和團運動爆發,他認定義和團為“左道邪教”,派兵到各州縣殘酷鎮壓,一躍而成為中外所矚目的實力人物。1901年11月,繼李鴻章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實授,權勢更加顯赫。

  《辛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迫於內外形勢,施行新政。袁世凱表示極力擁護,並借機擴大自己的權力。1902年,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練兵處,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袁世凱任會辦大巨,掌握實權。至1905年北洋六鎮編練成軍,每鎮12 500餘人,除第一鎮系滿族貴族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將領幾乎都是小站練兵時期的親信軍官。同時,袁世凱還兼任督辦電政大臣、督辦鐵路大臣及會議商約大臣。在此期間,他在發展北洋工礦企業、修築鐵路、創辦巡警、整頓地方政權及開辦新式學堂等方面,都頗有成效。通過辦理新政,他得以“內結親貴,外樹黨援”,處心積慮地擴張權勢,很快形成瞭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

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穿起龍袍在天壇祭祀

  北洋集團勢力的擴張對掌握中央政柄的滿族親貴集團的世襲地位構成嚴重威脅,雙方權力之爭日趨激化。皇室親貴煽動一些禦史上疏屢屢彈劾袁世凱權高勢重,1906年,袁被迫辭去各項兼差,並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次年,又被調離北洋,到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1908年11月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相繼病死,年幼的溥儀繼位,改元“宣統”,其父載灃為攝政王。次年初,袁世凱被載灃罷去一切職務,令回籍“養疴”。但他仍實權在握,時刻準備東山再起。

  宣統三年八月(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載灃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凱,任為欽差大臣,節制湖北前線陸海軍。11月袁又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指揮北洋軍攻占漢口後,即進京組閣,並迫使攝政王載灃退回藩邸,接管瞭清政府的軍政大權。他又命令北洋軍攻占漢陽,迫使革命黨人接受瞭停戰議和的建議。12月,派唐紹儀南下與革命黨人談判。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堅持以清帝退位和袁世凱宣誓效忠共和,作為選他當大總統的先決條件。於是,袁世凱借革命黨人的聲勢,逼迫宣統帝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1912年2月12日)退位。次日,向南京臨時政府保證:“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15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辭職,參議院一致選舉袁世凱繼任,並議決請他到南京就職。但他以北京發生“兵變”為借口,拒絕南下。參議院不得不允許他在北京就職。

  袁世凱雖然當上瞭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從就職伊始便極力圖謀專制獨裁統治。1912年,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以對袁的權力加以限制。因此,袁把國民黨視為實行集權的最大障礙,策動北洋軍警幹涉政治,逼迫國民黨人退出內閣,裁減南方各省的革命軍隊,派人刺殺國民黨的領導人宋教仁。同時,拉攏以梁啟超為首的立憲派組成進步黨,以此來與國民黨人對抗。在外交方面,他得到英國的有力支持,從五國銀行團獲得2 500萬英鎊借款。經過一系列的準備,袁世凱於1913年7月公然派北洋軍南下,鎮壓瞭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把北洋勢力伸向長江流域各省。同年10月,袁世凱派軍警脅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並取得列強的正式承認。接著,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另行召集政治會議和約法會議,作為獨裁統治的工具。1914年5月,宣佈廢除具有民主主義精神的《臨時約法》;撤銷國務院,成立政事堂和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通過這次改組,迫使支持過他的進步黨人退出政府,剝奪瞭段祺瑞等人的軍權,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不僅可以終身連任總統,還可以指定繼承人。

  1914年底,袁世凱以為做皇帝的條件已成熟,示意心腹爪牙四出煽動,制造輿論,聲言共和制度行不通,隻有改為帝制國傢才能富強。為瞭取得日本政府對帝制的支持,他不惜出賣國傢主權,於1915年5月接受瞭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中的大部分條款(見中日“二十一條”交涉)。不久,又唆使一些北洋官僚政客出面組織籌安會和請願團。至12月11日,禦用的參政院以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的名義推戴他為“中華帝國大皇帝”。在假意推辭之後,於次日發佈接受帝位申令。改民國五年(1916)為“洪憲元年”,改總統府為新華宮,準備於1916年元旦加冕登基。見洪憲帝制。

  但是,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國各階層的義憤。不僅孫中山、梁啟超等人堅決反對帝制,北洋將領段祺瑞、馮國璋等也深為不滿。帝國主義列強亦不斷對他提出警告。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在雲南宣佈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貴州、廣西相繼響應。北洋派內部危機四伏。袁世凱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起用段祺瑞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企圖依靠段團結北洋勢力,支持他繼續擔任大總統。但起義各省不承認他有再做總統的資格。段祺瑞也逼他交出軍政實權。廣東、浙江、陜西、湖南、四川紛紛通電宣告獨立或與袁世凱個人斷絕關系,袁世凱陷於眾叛親離的境地。5月下旬憂懼成疾,6月6日在舉國聲討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