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學傢、雜交水稻育種專傢。祖籍江西德安。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系。歷任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教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國傢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特約研究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自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致力於雜交水稻育種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他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瞭卓有成效的科學實驗。1970年,他將其助手在海南島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簡稱“野敗”)作為“三系”配套的突破口,經過恢復系篩選的全國性協作攻關,於1973年實現瞭“三系”配套,並選配出一批強優勢組合,研究出一套較為完整的制種和栽培技術,使雜交水稻得以大面積推廣,產量比常規良種提高20%以上,帶來瞭水稻育種史上繼高稈變矮稈後的又一次革命。在中國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並惠及世界一些國傢和地區。繼培育成功雜交稻之後,他與人合作又開展瞭改良雜交稻品質、改進水稻形態、增強抗病能力的研究,初步培育出瞭技術更先進、產量更高的超級雜交稻。由於秈型雜交水稻研究成功,使他與合作者共同獲得瞭1981年中國第一個國傢特等發明獎。其後,他又獲得1985年聯合國知識產權金質獎章,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2000年中國國傢最高科技獎和世界糧食基金會授予的2004年度世界糧食獎。2006年5月被聘為美國國傢科學院外籍院士。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著有《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簡明教程》等,發表瞭“水稻雄性不孕性”、“雜交水稻培養理論和實踐”、“中國的雜交水稻培育”、“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等多篇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