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開國君主,軍事統帥。名鐵木真(TemüJˇin),姓孛兒隻斤(BorJˇigin),乞顏(Qiyan)氏,蒙古人。元朝追上廟號太祖。

  成吉思汗生於蒙古貴族世傢。五世、四世叔祖曾為遼屬部部官令穩、詳穩,曾祖葛不律汗及其弟咸補海汗、伯祖父忽都剌汗都做過蒙古部主。父也速該,有拔阿禿兒(bahatur,勇士)稱號,是一個有實力的貴族。當時,蒙古高原部落林立,塔塔兒人、蒙古人、克烈人、乃蠻人、蔑裡乞人、斡亦剌人互相攻打,爭戰不休。這些部落都曾對遼金兩朝有臣屬、納貢的關系,但又時服時叛。金王朝利用歸順的部落征伐叛離者,使蒙古高原部落戰爭局勢復雜化。戰爭愈益頻繁,規模愈益擴大,部落結構常被打破,形成跨部落的軍事聯盟,出現大規模聯合的客觀趨勢。1162年,受金朝支持的塔塔兒人與蒙古人發生激戰,也速該俘獲塔塔兒首領鐵木真,正值成吉思汗出生,便用俘虜的名字為嬰兒命名,以紀念勝利。

  約在1170年,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所領部眾紛紛離去,也速該的遺孀月倫領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數年艱難生活。鐵木真曾被咸補海汗後裔泰赤烏貴族擄去囚禁,逃回後投靠和臣屬於蒙古高原最強大的克烈部部主脫裡汗。不久,鐵木真的妻子孛兒臺又被蔑裡乞人擄去,他求脫裡汗約其附庸札答闌部主札木合共同出兵,打敗瞭蔑裡乞人,奪回妻子。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歷,培養瞭鐵木真堅毅勇敢的素質。

  忽都剌汗死後,蒙古部眾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鐵木真投靠札木合,隨他遊牧。在這過程中,鐵木真籠絡人心,招徠人馬,最後脫離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耳朵。

  約在12世紀80年代,鐵木真稱汗。札木合率領札答闌、泰赤烏等十三部來攻,鐵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戰,因實力不敵而敗退,史稱 十三翼之戰

  1196年,金兵征塔塔兒部,鐵木真和克烈部脫裡汗出兵幫助金朝,於斡裡札河(今蒙古東方省烏勒吉河)打敗塔塔兒人。金右丞相完顏襄授鐵木真以察兀忽魯(部長)官職,封脫裡汗為王(脫裡從此稱王汗,語訛為汪罕)。不久,克烈部發生內亂,王汗弟引乃蠻人攻打王汗。王汗逃奔西遼,又經畏兀兒、西夏返回蒙古高原。由於鐵木真的援助,王汗很快恢復瞭統治。

  鐵木真與王汗聯兵攻打古出古·乃蠻部,回師途中又與乃蠻本部相遇。王汗見敵勢盛,不告而退,把鐵木真留在乃蠻兵鋒之下。鐵木真發覺後,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裡川(在今蒙古克魯倫河上遊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敵前。王汗大敗。因為有許多蒙古部眾在王汗處,鐵木真怕他們被乃蠻吞並,對自己不利,便派稱為四傑的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領兵援救王汗,擊退乃蠻。鐵木真在部落爭戰中善於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逐漸擺脫瞭對王汗的臣屬地位。

  針對鐵木真和王汗,蒙古高原形成瞭塔塔兒、乃蠻、斡亦剌、泰赤烏、札答闌、合答斤、散隻兀等大小十餘部的聯盟,在犍河(今內蒙古額爾古納河支流根河)共推札木合為局兒汗(gür-qan,全體之君)。1201~1202年,鐵木真和王汗聯兵,與札木合聯盟先後大戰於海剌兒河(今內蒙古海拉爾河)流域和金界壕沿邊的闕奕壇等地,獲勝,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鐵木真消滅瞭四部塔塔兒,占領瞭呼倫貝爾高原,實力猛增。

刻有蒙古文的蒙元時代的聖旨牌

  王汗見鐵木真不斷壯大,危及自己在蒙古高原的霸主地位,便在1203年對鐵木真發起突然襲擊,鐵木真敗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鐵木真乘王汗不備,奇襲王汗牙帳,克烈部亡。同年,為金朝看守界壕的汪古部也歸附鐵木真。1204年,鐵木真與乃蠻人決戰,消滅瞭乃蠻太陽汗的斡耳朵,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治者。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開忽裡臺大會,樹九遊白旗,即蒙古國大汗位,號成吉思汗。蒙古國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劃分和固定在95個千戶中。千戶下設百戶、十戶。千戶那顏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戶內的牧民不能任意離開千戶組織,對那顏有人身隸屬關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戶作為領民分給諸弟諸子,形成左右手諸王。又以木華黎、博爾術為左右萬戶那顏,即兩個最大的軍事長官。把原來隻有150人的怯薛擴充到1萬人,征調千戶那顏、百戶長、十戶長的子弟充當怯薛,以此控制全國。設札魯忽赤掌管戶籍、詞訟等行政、司法事務。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傳統的草原貴族斡耳朵發展起來的遊牧軍事封建國傢機器。蒙古國建立後,大批原來的部落人口被分編在不同千戶中,許多部落的界限從而泯滅,開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對此起瞭積極的歷史作用。

  鄰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兒、哈剌魯等部分別在1207、1209、1211年歸附成吉思汗。勃興的蒙古貴族渴望占有大量財富。西夏成為成吉思汗首先侵略的目標。1205年和1207年,成吉思汗侵入西夏,掠走大批駱駝和財物。1209年又大舉入侵,引黃河水淹灌西夏都城中興府(今寧夏銀川)。西夏不得已,納女請和。

  成吉思汗即大汗位後,仍向金朝納貢,曾親至凈州(在今內蒙古四子王旗城卜子村)貢歲幣。衛紹王即金帝位,成吉思汗說:“我謂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為之耶!”最後斷絕瞭與金朝的臣屬關系。1211年,率領大軍南下攻金。當時金朝社會危機重重,政治腐朽,經濟凋敝,財政拮據,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無力抵禦蒙古。據守野狐嶺的金軍號稱40萬,但一觸即潰。在澮河堡決戰中,成吉思汗實行中央突破,全殲金軍主力。1213年,縉山一戰,金軍精銳消耗殆盡。成吉思汗南出紫荊關,蒙古軍分三路橫掃華北平原,到處掠獲財物,俘擄工匠。金朝無力抵抗,1214年向成吉思汗獻岐國公主,並給蒙古大批金銀珠寶。成吉思汗退出居庸關北上。金宣宗隨後從中都(今北京)逃遷南京(今河南開封)。1215年,蒙古軍占領中都,在遼西消滅金朝守軍,攻占北京(在今內蒙古寧城西)。華北、東北的地主武裝紛紛投降蒙古,倒戈攻金。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專事攻金,自己準備西征。1218年,派大將哲別滅亡瞭被乃蠻太陽汗之子屈出律篡奪王位的西遼。於是,花剌子模算端統治下的中亞地區便與極力向外擴張的蒙古直接接壤。

  1219年,成吉思汗率20萬大軍西征,向花剌子模發動瞭侵略戰爭。摩訶末算端統治的花剌子模是暫時的軍事行政聯合,有不同民族、部落,矛盾重重,政局不穩。算端同生母貼兒幹哈敦,同伊斯蘭教教主哈裡發,都有尖銳矛盾。各地方軍事首領各自行事,尾大不掉。戰爭開始,摩訶末算端失去抵抗信心,望風遠逃,幻想蒙古軍隊飽掠一場之後自行退去。花剌子模失去統一指揮,兵力分散,隻有各個孤城的防禦,沒有大兵團的野戰反擊,使蒙古軍從一開始就居於優勢。成吉思汗幾路進兵,分割包圍瞭各戰略重鎮,各個擊破,采用大規模屠殺、夷平城市、簽發被俘人眾打頭陣等殘酷手段震懾敵人,解除自己後顧之憂。戰場上的主動權全在蒙古一方。1219年,蒙古軍圍攻訛答剌城,次年攻克。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馬爾罕(今屬烏茲別克斯坦)等城,術赤、窩闊臺、察合臺率兵攻克花剌子模都城玉龍傑赤(今土庫曼斯坦庫尼亞烏爾根奇),拖雷一軍進入呼羅珊地區。哲別、速不臺奉成吉思汗之命窮追摩訶末算端,後者逃至裡海孤島病死。哲別、速不臺率軍繼續西侵,遠抵克裡木半島。1221年,拖雷占領呼羅珊全境。成吉思汗追擊新算端札闌丁至印度河,不獲而還。1222年,在占領區置達魯花赤監治。1223年,還撒馬爾罕駐冬,次年起程還國。成吉思汗西征中的大屠殺、大破壞,給中亞各族帶來極大災難。

  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1227年夏歷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臨終提出聯宋滅金的戰略。大皇後孛兒臺生子四人:長子術赤,為欽察汗國諸汗之祖;次子察合臺,為察合臺汗國諸汗之祖;第三子窩闊臺,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後人為元朝和伊利汗國皇室。忽蘭皇後生一子闊列堅,後裔入元封河間王。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在歷史上起瞭進步作用。攻金滅夏,曲折地反映瞭當時中國各族交往日益密切的客觀趨勢,為元朝的建立奠定瞭基礎。成吉思汗軍事才能卓越,戰略上重視聯遠攻近,力避樹敵過多。用兵註重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戰具有從遊牧部落戰爭帶來的野蠻殘酷的特點,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破壞性很大。13世紀主要封建國傢社會危機深重,為成吉思汗實行大規模軍事擴張提供瞭有利條件。

  

推薦書目

 志費尼. 世界征服者史. 何高濟, 譯.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