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搜索、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並可指揮引導己方兵力遂行作戰任務的飛機。又稱預警指揮機。通常由大型運輸機改裝而成。戰時可迅速到達戰區,遂行警戒和指揮引導任務,在遠距離協調航空兵作戰或支援海、陸軍作戰。平時可在邊界或公海上空巡邏,偵察敵方動態,防備突然襲擊。有的國傢還利用預警機進行緝毒、反走私。按所裝雷達的抗雜波性能,分為海上、陸上和海陸兼用3種;按駐紮基地,分為艦載和陸基兩種。

  簡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海軍首先將預警雷達裝在飛機上,用於發現利用雷達盲區、沿海面低空飛行接近艦隊的敵機。早期的預警機,采用普通脈沖雷達,下視能力差,隻能用於雜波強度比較弱的海上,擔負有限的警戒任務,而無指揮功能。如美國的TBM–3W、EC–121,英國的“塘鵝”等。20世紀60~70年代,隨著電子技術,特別是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預警機的核心設備——機載預警雷達得以采用機載動目標顯示脈沖多普勒相控陣脈沖多普勒體制,可在很強的陸、海雜波背景下發現目標,具有良好的下視能力,從而使預警機也能在陸地上空使用。由於雷達測定目標精度、情報處理能力的提高,以及通信、導航能力的加強,使預警機具有瞭對多目標實施指揮引導的能力。70年代以來,預警機又有新的發展,在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印巴戰爭中,印軍使用蘇制圖–126預警機,指揮印機多次截擊巴基斯坦機群,使巴空軍遭受重大損失。1982年6月9日,以色列與敘利亞在貝卡谷地上空作戰,以軍使用預警機在高度9 000米空中監視敘空軍基地和導彈發射場,指揮己方96架飛機與100多架敘利亞飛機展開空戰,在數分鐘內摧毀敘方SA–6地空導彈發射陣地19個,擊落飛機86架。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投入27架E–2C和11架E–3B預警機,出動1 500多架次,在指揮空中突擊、摧毀伊拉克導彈基地和奪取制空權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美國E–3A預警機

  工作原理 天線架得越高,雷達看得越遠。把雷達裝在飛機上,飛機起飛後就相應地增加瞭雷達天線的高度。高度增加受地球曲率影響減小,從而可以增加雷達的搜索范圍和探測距離,相應延長預警時間。特別是在發現低空、超低空和海上目標方面,預警機的作用尤為明顯。現代戰爭中,飛機和巡航導彈在襲擊對方時,常以低空、超低空進入,利用地球曲面作掩護,使敵方地面雷達在40千米以外很難發現。而預警機居高臨下,視野開闊,低空、超低空來襲目標在400~500千米距離內便可進入其視野。預警機機身上大多裝有圓盤狀雷達天線罩,機艙內裝有預警雷達、敵我識別、情報處理、指揮控制、通信、導航、電子偵察、電子對抗等設備。預警雷達具有多種工作方式,可同時測出目標的方位、距離、高度及速度。一般可同時跟蹤數百個目標,同時引導數十架飛機作戰。機上的電子偵察設備(或稱無源探測系統)通過偵收目標發出無線電信號,識別目標的類型,測定目標的方位,或用交叉定位法測得目標的大致位置。它發現目標的距離比預警雷達還遠。

  展望 預警機的發展趨勢是進一步提高預警雷達的性能,提高對較小目標(如巡航導彈)、隱身目標的探測能力,如研制有源固態自適應相控陣雷達;采用新型計算機,提高信號/數據處理能力等,進一步提高預警機的整體作戰效能;提高自身的抗幹擾能力和防反輻射導彈的攻擊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