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語言學傢。猶太人後裔,原籍俄羅斯。生於莫斯科,卒於美國麻塞諸塞波士頓。1918年獲莫斯科大學碩士學位。1920年移居捷克,1930年獲查理大學博士學位。1939年希特勒佔領捷克,他逃到北歐,先後任哥本哈根、奧斯陸和烏普薩拉大學訪問教授。1941年移居美國。1946~1970年先後任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是9個科學院的院士,並獲得25個榮譽博士學位。雅柯佈遜是莫斯科語言學會的創始人之一,1915~1920年任會長;又是佈拉格語言學會會的創始人之一,1926~1939年任副會長。

  雅柯佈遜主張從結構與功能兩方面研究語言,致力於探索支配語言結構各層次的普遍原則。在音系學方面,他先後和N.S.特魯別茨科伊、M.哈利等人共同發展瞭音位理論,並認為一個音位是由若幹抽象的區別特征構成的,音位之間有對立關系。他還把這個強調對立關系的理論應用於語法與詞匯,提出瞭所謂標記性。在歷史語言學方面,他主張立足於語言系統的整體來看個別的語言演變,反對把共時與歷時研究截然分開。在心理語言學方面,他指出,在不同語言裡兒童學會語言和失語癥患者喪失語言能力,其發展過程方向相反並符合音系學原則。他認為語言有六種功能,除指稱、表情等功能外,還有美學功能,這是他的創見。他把語言研究和文學研究完美地結合起來,在韻律學、詩學、文學史方面都取得瞭很大成就;他還研究瞭文化史和信息論,並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探討語言學和其他學科的關系,認為語言學、符號學、人類學甚至經濟學,都可以從統一的交流理論的觀點來考察。

  雅柯佈遜註意區分語言符號的施指、受指和所指;他指出施指、受指和所指之間的任意性關系是相鄰性關系,但是語言符號還具有相似性關系(這不是任意的),擬象性就是一種相似性,他提倡探索擬象性。現在擬象性已被認知語言學確認為人類語言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雅柯佈遜的著作超過500種。主要的語言學論著有《論俄語音系的演變》(1929)、《兒童語言,失語癥與語音共性》(1941)、與C.G.M.方特、哈利合著的《言語分析初探》(1952)、與哈利合著的《語言原理》(1956),以及《選集》(1962年起已出版數卷)。他是20世紀最多才多藝的語言學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