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7世紀以前,印度沒有真正的歷史著作。7世紀以後,印度史學的發展大體經歷瞭宮廷史學、殖民主義史學和唯物主義史學3個階段。

  史學的萌芽 印度史學最初是以“伊蒂哈瑟”的形式存在於口頭文學之中。梵文itihāsa(伊蒂哈瑟)意為“曾經如此”、“從前發生過”,引申為傳說、古事,即專指與印度教傳統有關的往事。被稱為聖書的4部吠陀約形成於西元前第2千紀中葉至至前第1千紀上葉,是部落詩人為祭祀祖先和神祇編成的口頭文學,其中大量的雖然是古代傳說和英雄傳奇,但為認識印度–雅利安人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組織提供瞭很多有價值的材料。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約形成於公元前5~前3世紀,也講述瞭很多部落戰爭和贊頌英雄事跡的故事。印度古代歷史傳說主要是靠誦詩人保存下來的。在他們的口傳作品中,往往把神話、古事同英雄和國王的傢譜交織在一起,後來由於部落戰爭的頻繁和王權的擴大,國王傢譜日漸占有重要地位。公元4~6世紀編纂的《往世書》(舊譯《古史潭》)是印度古代文學的匯集,正本共18部,據傳有40萬頌(每頌兩句),記載瞭大量的歷史傳說、英雄和國王的傢譜,反映瞭毗濕奴派婆羅門的世界觀,歷代統治者將其視為取得王權的法律依據,每逢盛典命人誦讀。《往世書》中可以看作歷史文獻的,隻有最後一部分,即恒河流域日種王朝和月種王朝的活動記錄及其族譜。

  宮廷史學 公元7世紀起,宮廷歷史著作開始出現。史學的重點從部族轉移到王國,國王代替瞭英雄,誦詩人讓位於宮廷詩人。7~12世紀,宮廷詩人多是受過教育的婆羅門,他們編寫瞭不少歌頌國王和重要大臣的傳記。1149年,卡爾哈那(Kalhana)寫瞭一部《克什米爾史》(亦稱《諸王流派》),上起神話時代,下迄12世紀,是一部繼承古代印度史學傳統,特別是佛教傳統的歷史著作,也是12世紀以前克什米爾諸王的朝代編年史。13世紀,北印度被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征服後,宮廷詩人多是穆斯林。這一時期的歷史著作大多用波斯文寫成。但也有人用梵文編寫蘇丹傳記。12、13世紀印度耆那教大師、佛教高僧也曾編寫瞭一些宗教歷史著作,記述瞭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簡言之,宮廷史學提供給後人的還隻是零星、散亂的歷史畫面。

  殖民主義史學 18世紀中葉,英國在印度建立殖民統治以後,一些語言學傢如W.瓊斯C.威爾金斯等人從事梵文研究和翻譯工作,發現瞭梵文與歐洲文字的關系,創立瞭印度學(或稱東方學)。他們從語言和種族出發,研究印度的歷史。1818年J.米爾寫成瞭《印度史》一書,大肆宣揚雅利安種族論,稱外來種族給印度帶來瞭先進文化;站在殖民者的立場,描述英國對印度的征服,論證殖民統治的優越性,評論英國統治印度的措施,為殖民當局獻計獻策。此書甫一出版,米爾立即受到英國統治者的賞識。其所著《印度史》被當作培訓英國東印度公司任職人員的教材,向他們灌輸殖民主義歷史觀。米爾《印度史》的問世,標志著殖民主義史學在印度的創立。此後,英國建立瞭一系列研究印度歷史的機構,如1834年在倫敦成立的皇傢亞洲學會,1862年成立的印度考古調查局,1881年成立的巴利文本學會,1899年成立的印度歷史檔案局等,出版瞭不少殖民主義史學著作。客觀地講,印度考古調查局於20世紀初葉在印度河流域進行的大規模考古發掘,為我們正確地認識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歷史,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唯物主義史學 印度獨立以前,一些印度歷史學傢開始用唯物主義的觀點研究歷史,作瞭一些有益的探索。20世紀40年代中期,B.N.達塔和A.N.鮑斯分別發表瞭《印度社會制度研究》《北印度社會經濟和農村經濟》等著作。獨立以後,印度史學傢逐步擺脫瞭殖民主義史學體系的束縛,走上瞭建立本民族新史學的道路。1966年,D.D.高善必所著《印度古代文化與文明史綱》出版,標志著印度唯物主義史學體系的形成。這部著作科學地分析瞭神話傳說和超自然的思想觀念,發掘出嶄新的古代印度社會史,對印度史學的發展產生瞭巨大影響。繼高善必之後,印度又湧現出一批唯物主義史學傢,如R.塔帕R.S.沙馬、R.P.薩拉夫、I.哈比佈、S.賈斯瓦爾、B.N.S.亞達瓦等。沙馬於1969年出版瞭《印度中世紀早期的社會變化》,塔帕於1978年出版瞭《印度古代社會史》。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印共(馬列)中央政治局委員R.P.薩拉夫出版《印度社會》一書,闡述瞭1947年以前的印度歷史發展過程,歌頌瞭勞動人民的歷史功績,論證瞭人民革命的偉大歷史作用。

  唯物主義史學傢對印度歷史重新進行瞭研究,提出瞭很多新論點。他們根據史實對印度歷史上的若幹重要問題,如階級的出現、國傢的形成、“賤民”的產生等作出瞭唯物主義的解釋。指出:梨俱吠陀時期有等級劃分,沒有階級區別;吠陀晚期階級社會還沒有充分發展,部落社會殘餘還大量存在;公元前5世紀,由於鐵器的普遍使用,階級社會有瞭發展,出現瞭穩定的國傢;最早的階級是農業主;婆羅門種姓在開拓農業經濟和同化部族方面起過積極作用;寺院經濟在古代社會占有重要地位;“賤民”來自部落居民,接觸禁忌是中世紀婆羅門維護印度種姓制度的措施;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原動力。

  20世紀60年代以來,印度學術界就種姓制度、歷史環境與生產方式的關系、印度當前社會的性質等問題進行瞭深入的研究和討論。印度史學傢參加瞭這場討論,提出瞭各自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