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代羌族文人。字廷心,一字天心。世居河西武威(今屬甘肅)。因父沙剌臧蔔在廬州(今安徽合肥)做官,遂傢居廬州。少年喪父。元順帝元統元年(1333)進士及第。初命泗州同知,擢翰林應奉,遷刑部主事,複入翰林為修撰,拜監察禦史。轉禮部員外郎,出為湖廣行省郎中。征入集賢為經歷,尋致翰林待制,又出為浙東廉訪僉事。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出守安慶,任都元帥、淮南行省左丞。至正十七年冬為陳友諒部所圍,次年春(13558),城破身死。餘闕著有《青陽先生文集》,入《四部叢刊續編》。其詩文觀主要體現在《送葛元哲序》中。認為天有天文,地有地文,人有人文。天文表現為日月星辰,地文表現為“川嶽之流峙、風霆之流形、鳥獸之匯生”,人文表現為堯舜之治化、孔孟之道德、仲由之政事、冉求之才藝等。他既主張文學源於自然之道,又是“有德者必有言”、“文以載道”的宣傳者,對文章的社會效用極為重視。餘闕的《題塗穎詩集後》是一篇論詩的短文,一方面繼承黃山谷、陳三、王直方、辛文房的參禪喻詩之說;另一方面又賦予新的意義,用仙風道骨喻詩歌創作所必需的才能和氣質,而以“學詩”喻作“煉丹砂”。從中可窺見餘闕論詩的旨趣,正如《元史》本傳說他“留意經術,為文有氣魄,能達其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