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的地質勘探、採礦、選礦、冶煉和加工等工業部門。是從開採與利用金、銀和銅、鉛、鋅等逐步發展起來的。20世紀前半葉,鋁、鎂、鎳等金屬的生產發展得較快。此後,由於航空、航太、原子能和電子技術的需要,鈦、鋯、鍺、矽、鈹、鎵、鉭、鈮和稀土金屬等稀有金屬工業也相繼發展起來。

中國錫生產基地———雲南錫業集團公司鳥瞰

  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初,有色金屬在世界金屬總產量中雖然隻占5%(鋼鐵約占95%),但其產值卻幾乎與鋼鐵相當。由於有色金屬的經濟價值高,應用領域廣,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十分迅速。礦石中有色金屬含量一般都較低,為瞭得到1噸有色金屬,往往要開采成百噸乃至萬噸以上的礦石。因此礦山是發展有色金屬工業的重要基礎。有色金屬礦石常是多種金屬共生,許多種稀有金屬、貴金屬以及硫酸等化工產品,都是在處理有色金屬礦石或中間產品以及礦渣、煙塵的過程中回收得到的。有色金屬生產過程中通常產生大量廢氣、廢水和廢渣,其中含有多種有用組分,也含有有毒物質,一些有色金屬還具有毒性。因此,在生產過程中,必須合理提取和回收有用組分,註意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與鋼鐵生產相比,有色金屬生產需要的能量較大。如從礦石生產每噸鋼能耗以100計,鎂為1 127,鋁為767,鎳為455,銅為352,鋅為206。因此,生產中降低能耗問題非常突出。

  世界有色金屬資源約60%的儲量集中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一些發展中國傢;40%的儲量分佈於工業發達國傢,這部分儲量的4/5又集中在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鋁資源主要分佈在幾內亞(占世界總儲量的33.9%)、澳大利亞(占18.6%)和巴西(占10.3%);銅資源主要分佈在美國(占18.5%)和智利(占18.5%);鉛資源主要分佈在美國(占20.8%)、澳大利亞(占13.8%)和俄羅斯(占13.2%);鋅資源主要分佈在加拿大(占18.7%)、美國(占14.5%)和澳大利亞(占12.6%);錫資源主要分佈在新喀裡多尼亞(占25%)和加拿大(占16%);鈦資源主要分佈在巴西(占26.3%)、印度(占17.5%)和加拿大(占15.2%)。

  有色金屬消費量很大的西歐和日本的資源很少,有色金屬原料的對外依賴程度(凈進口量占消費量的百分比)很大。例如,德國的依賴程度為:銅99%,鎳90%,錫90%,鉛85%,鋅75%。日本的依賴程度為:鋅63%,鎢54%,其餘幾乎100%。

  世界有色金屬的主要生產國有美國、俄羅斯、中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法國和英國,總產量都超過或接近100萬噸。為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的需要,各國都在積極發展有色金屬工業,並根據本國特點發揮其優勢。

  中國是最早認識和應用有色金屬的文明古國之一。但自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並進行掠奪以後,舊中國的有色金屬工業開始處在極為落後的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把有色金屬工業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來建設。國傢給有色金屬工業巨額的投資,使有色金屬工業從地質勘探、采礦、選礦到冶煉、加工,從科研、設計、施工到生產、教育,建立瞭專業比較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的體系。

  中國現代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基本特點是:①銅、鉛、鋅三種常用重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具有世界上少見的高速度。②鎢、錫、銻、汞等傳統產品繼續出口,其中銻的產量和出口量占世界首位,鎢精礦的產量和出口量在世界上均占絕對優勢。③建立和發展瞭輕金屬工業。④鎳、釩、鉬、鈷等合金原料的生產、供應有瞭很大改善;釩、鉬等資源已經做到自給有餘,並有出口。⑤稀有金屬生產有很大發展。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生產鎵、鍺、銦、鉈、鈹、硒、碲、砷、鉑、鈀、海綿鈦、海綿鋯、鎢條、鉬條等金屬以及鈹、鋰、鋯等稀有金屬化合物。60年代開始生產稀土金屬、海綿鉿、鈮條、單晶鍺、單晶矽、砷化鎵、矽外延片、稀有金屬合金,以及鈮、鋯、鉿、錸、鈾等稀有金屬和稀土金屬化合物。70年代以來又增加瞭鋰、銫、釕、銠、鋨、銥、釩等金屬的生產。⑥黃金生產發展很快。⑦資源綜合利用占重要地位。⑧有色金屬加工業提供多種有色金屬材。板、管、棒、型材、線、帶、箔、硬質合金、有色金屬加工粉、稀有金屬加工材、貴金屬材、雙金屬材的生產也陸續建立和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