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地質學傢、沉積學傢。生於江蘇南京,卒於南京。1941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質系。1946年赴美,專攻沉積學、石油地質學和海洋地質學。1948年獲美國密蘇裏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50年3月回國。歷任長春地質學院教務長和地球物理系、地質系和石油海洋地質系主任,地質部海洋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南京地礦所所長、研究員,兼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所長、地質礦產部第四紀地質中心主任,同濟大學、南京大學兼職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中國地質學會會和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地質學會理事長,《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主編、《沉積學報》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海洋地質學主編。是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執行局成員(1985~1988)、國際沉積學會國傢通訊員(1983~1985)。

  早年從事川滇地質調查,對攀枝花鐵礦和力馬河鎳礦進行過研究。從美國回來後,受命籌建長春地質學院,為建立中國地質專業教學體系作出瞭重大貢獻,並親自編寫教材,開設沉積巖石學課程。與此同時,組織領導瞭中國煤、鋁、磷、砂金等沉積礦床的研究。對中國油氣地質調查也有重要貢獻。20世紀60年代初期,致力於震旦紀碳酸鹽巖的研究,率先提出石灰巖的結構成因分類,對藻灰巖的成因和環境進行瞭深入探討。

  業治錚是中國海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積極推動中國的海洋地質研究,組織實施瞭中國第一次較系統的海岸帶地質調查。80年代初期,率先開展沖繩海槽的沉積學研究,對海槽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積的復雜的物質來源和沉積作用進行瞭深入的研究,詳細描述瞭沖繩海槽濁流沉積物,強調瞭縱向濁流作用的重要意義。對西沙生物礁沉積作用和全新世風成石灰巖的研究,首次發現瞭石島晚更新世的風成砂屑灰巖,提出瞭風成沉積物的沉積模式,並討論其古氣候意義。又將其應用於四川二疊紀生物礁的比較研究,推動瞭中國比較沉積學的發展。晚年倡導和組織瞭中國南海的古海洋學研究,再一次站在科學的前沿,推動瞭中國海洋地質事業的發展。

  著有(或合著)《沖繩海槽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積物的初步研究》(1983)、《西沙群島島嶼類型劃分及其特征的研究》(1985)、《中國西沙礁相地質》、《西沙群島沉積地質學研究》等文章和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