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創造作用,把個別傑出人物誇大為歷史發展的主宰。英雄是同人民群眾相對應的歷史觀範疇,通常指傑出人物。有的場合也泛指對歷史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歷史人物,如帝王將相和政治傢、軍事傢、思想傢中的一些人。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社會歷史理論,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宣揚英雄創造歷史的觀點。

  主觀唯心主義者把歷史的發展看作是由少數英雄人物和帝王將相的意志、品格、才能決定的,認為人民群眾不過是消極、被動的“惰惰性物質”,是少數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隨者。某些客觀唯心主義者的歷史觀也帶有英雄史觀的色彩。G.W.F.黑格爾雖然認為歷史不是個人隨心所欲的結果,而是由某種客觀精神決定的,但他又認為偉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他們為瞭滿足世界精神對於發現自己、實現自己、返回自身的需求而創造歷史。他雖然看到沒有人民群眾,即“進行再生產的個人”,社會生活就不能繼續下去;但他又認為群眾隻是一群無定形的東西,他們的行動完全是自發的、無理性的、野蠻的、恐怖的。而偉大人物的優越性就在於他知道和表述絕對意志,所有的人都集合在他們的旗幟下,是人們的上帝。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提出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但他們所說的社會環境主要指政治和法律制度。這樣,社會的發展仍然決定於少數具有思維理性的立法者,即開明君主一類的“偉大天才”人物。

  英雄史觀在社會歷史發展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有其深刻的社會、階級和認識根源。①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但他們的力量和智慧總是集中地體現在他們的代表者——領袖人物的活動中,並在領袖人物的領導下從事歷史的創造活動。當人們看不清隱藏在領袖人物行為的動機背後的、推動一個民族或階級行動起來的物質動因時,就會把個人看作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②在剝削制度下,少數統治者憑借權勢和所能支配的物質力量,可以在歷史上打上自己的印記。③剝削階級的思想傢出於階級的偏見,總是把歷史說成是帝王將相和少數英雄人物創造的,竭力貶低人民群眾的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同英雄史觀的根本區別,並不在於是否承認個別傑出人物的作用,而在於如何回答誰是歷史發展中的決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