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作用於動物體、器官、組織或細胞後所產生的生理功能減弱乃至消失的反應。它既是與興奮對立的主動生理過程,又是機體的一種積極活動,但不是生理功能活動的終止。抑制和興奮同是維持機體功能協調和平衡的重要生理過程。抑制有利於機體自我保護,可以防止組織器官的過度興奮,並且是機體選擇外界資訊和適應環境變化的重要方式。

  在進化過程中,隨著機體功能及調節機制的發展,動物抑制的形式逐漸趨於完善和多樣化。許多無脊椎動物,如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物和節肢動物都已具有明顯的抑制反應。如海兔的中樞神經系統中,已經具有特異的抑制性神經元。脊椎動物的抑制反應可以在3個不同水平上表現出來,即細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統水平以及整體水平。整體水平的抑制易於見到,如超強刺激所引起的動物行為的停止(超限抑制);重復的單調刺激引起睡眠等。刺激迷走神經可使心搏變慢以至停止;交感神經活動或腎上腺素釋放增多,能使腸胃蠕動減弱都是器官水平的抑制。細胞和分子水平的抑制是各種抑制的基礎。細胞水平的抑制表現為可興奮細胞(神經、肌肉和腺體細胞等)的興奮性降低,當刺激增加時,反應減弱乃至不再發生興奮。與抑制相關的各種遞質分子的合成及釋放以及遞質與其受體結合後的動力學變化等都是抑制活動在分子水平的表現形式。

  神經系統局部的興奮可對其他部位或其所支配的器官產生抑制,如運動時屈肌收縮必須伴以伸肌松弛。此時有關支配屈肌運動的神經興奮,而控制伸肌運動的相關神經元則抑制。機體的正常活動要依賴中樞神經系統各部分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協調。興奮和抑制是神經系統活動的兩個基本活動過程。中樞神經系統的許多復雜活動,其中包括語言、學習、記憶思維等高級神經活動,無一不是興奮與抑制相互作用和協調的結果。如學習需要集中註意力,此時常忽視一些無關刺激。集中註意力是興奮,忽視無關刺激是抑制。沒有抑制就不可能有定向的興奮,不能忽視無關刺激就無法集中註意力。

  神經系統活動的抑制主要發生在神經元間相互連接的突觸部位。在正常情況下,一個神經元的興奮沖動沿著神經纖維(軸突)傳至末梢(突觸前成分),並由末梢向突觸間隙釋放興奮性遞質(如乙酰膽堿),作用於所支配的另一神經元的突觸後膜,使其去極化,從而導致受支配神經元的興奮。如果由於某種原因這種經由突觸的信息傳遞過程受阻,就稱作突觸抑制。神經系統所發生的一切抑制過程都和突觸處傳遞的受阻有關。這種傳遞受阻可由兩個原因造成:①突解前末梢興奮性遞質的釋放量減少;②某些抑制性遞質(如γ–氨基丁酸等)作用於突觸後膜,使受支配的神經元興奮性降低。突觸抑制可分為兩類,即突觸前抑制和突觸後抑制。這兩種抑制發生的機制不同。

  突觸前抑制 由於一些神經元的活動作用在傳導興奮的突觸前神經元上,使其末梢遞質釋放量減少,所受支配的細胞無法產生興奮,從而造成的傳遞阻斷。

  突觸後抑制 由於突觸後神經元膜電位變化使傳遞受阻。一些高等無脊椎動物以及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中,一個神經往往接受多種神經元的支配。在這些神經元的胞體和樹突上,不僅有使之產生興奮的突觸——興奮性突觸,同時也有抑制性突觸。當沖動傳到抑制性突觸末梢時,後者即釋放出抑制性遞質,引起突觸後膜出現與傳遞興奮不同的離子通透性變化,從而導致突觸後膜的超級化。在突觸後膜超級化時,由於與閾電位水平間的距離增大,因而突觸後神經元再接受興奮性影響時,便不易或不能產生鋒電位。有些硬骨魚的延髓內,左右各有一個巨型的毛特納氏細胞,這種細胞是控制魚和兩棲動物運動的特異性神經元。在其軸突與軸丘之間有形如網狀的電抑制性突觸,這種突觸能夠以一種電緊張性的影響方式,使毛特納氏神經元處於抑制狀態,這也是一種突觸後抑制。在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內,突觸後抑制一般由中間神經元的活動引起。這種抑制普遍存在於中樞神經系統各個水平。由於神經元之間聯系的方式不同,突觸後抑制經過的神經回路也不同,因而突觸後抑制又可分為旁側性抑制、反饋性抑制和前饋抑制等。

  突觸前抑制和突觸後抑制大多是細胞水平電生理研究中所觀察到的,整體水平的抑制現象如何用這兩種抑制來解釋,以及從分子活動水平進一步闡明這兩種抑制過程,都是現代神經生理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