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天文學傢和佛學傢。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人。張遂的曾祖是唐太宗的功臣張公謹。張氏傢族在武則天時代已經衰微。張遂自幼刻苦學習曆象和陰陽五行之學。青年時代即以學識淵博聞名於長安。為避開武三思,剃度為僧,取名一行。先後在嵩山、天臺山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後成為佛教密宗的領袖。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絕。直到開元五年(717),唐玄宗李隆基派專人去接,他才回到長安。一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歷》。他在制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

  ①制造儀器和天文觀測。開元十二年(724),一行和梁令瓚共同創制成黃道遊儀。這架儀器的黃道不是固定的,可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歲差(見歲差和章動)現象。後來,一行和梁令瓚又設計制造水運渾象(見渾儀和渾象)。這個以水力推動而運轉的渾象,附有報時裝置,可自動報時。一行等以新制的黃道遊儀觀測日月五星的運動,測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標(見天球坐標系)和對黃道的相對位置,發現這些恒星的位置同漢代所測結果有所變動。

  ②主持天文大地測量。從開元十二年(724)起,一行主持大規模的全國天文大地測量,其中以南宮說等人在河南所作的一組觀測最有成就。他們在今河南省四個地方測量瞭當地的北極高度、夏至日影長度,又測量瞭四地間的距離。經一行歸算,得出瞭北極高度差一度,南北兩地相距351裡80步(唐代尺度)的結論。這實際上就是求出瞭地球子午線一度之長。

  ③制定《大衍歷》。從開元十三年(725)起,一行開始編歷。經過兩年時間,寫成草稿,定名為《大衍歷》。隨即一行不幸去世。《大衍歷》後經張說和陳玄景等人整理成定稿。從開元十七年(729)起,頒行全國。經過檢驗,《大衍歷》比唐代已有的其他歷法都更精密。開元二十一年(733)傳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大衍歷》的編排結構嚴謹,條理分明,共有《歷經》7卷、《立成法》12卷、《略例》、《歷議》10卷,另有《長歷》、《古今歷書》等128卷。《大衍歷》對太陽周年視運動的具體規律描述得比以往的歷法更合乎實際。它以定氣(見二十四節氣)編太陽運動表。在計算中使用瞭不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這在數學史上也是一個創舉。《大衍歷》提出全國不同地點計算晷影、漏刻長度和蝕差的方法,稱為“九服晷漏”與“九服蝕差”,其中使用瞭具有正弦函數性質的表格。在五星計算方面,對五星運動不均勻性的改正計算上,比張胄玄、劉焯的方法更為科學合理。

  

推薦書目

 李迪. 唐代天文學傢張遂(一行).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