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代文學傢。字端甫,號牧庵。原籍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遷居河南洛陽。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著有《文集》50卷,今存《牧庵集》36卷,內有詞曲2卷,門人劉時中為其作《年譜》。姚燧以散文見稱。《元史》本傳說他的文辭閎肆豪剛,“有西漢風”。姚燧的散文含有較強的是非感。例如,他在《送姚嗣輝序》中說文人懷才未必得用,而《歸來堂記》說他的朋友雷損之為官30年,“位位止一令”。姚燧的散文大部分是碑、銘、詔誥等應用文,文學趣味較少。但文章結構謹嚴,敘事簡要,文筆常有變化,氣勢流暢,格高調古,頗為耐讀,改變瞭宋末輕浮纖弱的文風。姚燧的詩有描寫民生疾苦的作品,如《萑葦嘆》、《江溆漁舟圖》、《發舟青神縣》等,對勞動人民終日勞累,身受饑寒,賦予無限的同情。他的詞不如詩。也寫散曲。有〔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眼底兒曹漸漸多。有人問我事如何?人海闊,無日不風波。”感慨甚深。他散曲中的思婦詞相當動人,如為人熟悉的小曲《寄征衣》,描繪十分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