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萬曆年間宣導海河水利的代表人物。字孺東,一字伯繼,江西貴溪人。萬曆三年(1575)任工科給事中。當時首都在北京,每年需要從南方通過運河運輸數百萬石糧食北上,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同時,運河沿途穿越的長江、淮河和黃河等大河,也直接威脅首都主要的供應線。徐貞明對此提出瞭發展海河流域的農田水利,保證首都供應的方案。他上疏論畿輔水利,認為“水聚之則為害,散之則為利”,主張在海河上遊開渠灌田,下遊開支河分洩洪水水,低窪淀泊留以蓄水,淀泊周圍開辟圩田,則水利興而水害除。這一建議未被采納,並因事被貶官。曾著《潞水客談》,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見解,認為在北方興修水利有14條好處,提出具體實施辦法。萬歷十三年(1585)徐貞明任尚寶司少卿,九月兼監察禦史,領墾田使,受命興修水利。他先踏勘京東地區水源,並選擇永平府(治今河北盧龍)一帶試行,次年即得到水澆地三萬九千多畝。取得經驗後,他又察勘海河流域有關地區,準備推廣,但遭到一批權貴的反對和禦使王之棟的彈劾,工程遂告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