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乾隆、嘉慶時期的散文流派。當桐城派散文在文壇影響極盛之際,陽湖文人惲敬、李兆洛,武進文人張惠言(陽湖、武進二縣皆屬今江蘇常州),在接受桐城派影響的同時,提出瞭一些不同的主張,世稱陽湖派。惲敬本好先秦法傢和宋代蘇洵的文章,李兆洛、張惠言本治漢賦和駢文。他們接受桐城派的主張,致力於唐、宋古文,但張、李又主張文章要合駢、散兩體之長;惲敬又主張兼學諸子百傢。惲敬說:“百傢之敝當折之以六藝;文集之衰當起之以百傢。其高下遠近華質,是又在乎人之所性焉,不可強也已已。”(《大雲山房文稿二集》自序)想以此補救桐城派行文單薄和思想上專主孔、孟、程、朱的弊病。他對桐城派作者有不滿,如評方苞文“旨近端而有時而歧,辭近醇而有時而窳”(《上曹儷生侍郎書》),評劉大櫆文“字句極潔而意不免蕪近”(《大雲山房言事》),評姚鼐文“才短不敢放言高論”(同前)等。但他自己的文章,也有比較駁雜和矜飾的缺點,不如桐城派那樣雅潔自然。陽湖派的主張,不像桐城派那樣拘謹狹隘;他們的作品,與桐城派互有得失、短長,並不能真正超越桐城派。由於惲敬、張惠言曾受桐城之學,故文學史傢也有把陽湖派看作是桐城派的旁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