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作傢。生於白德蘭半島法瑟,卒於哥本哈根。曾在哥本哈根大學學醫,1895年開始文學創作。作品有詩歌、歷史神話故事、小說、隨筆等。最初發表小說《丹麥人》(1896)和《艾納·艾爾克亞》(1898),帶有19世紀90年代頹廢文學的色彩。為擺脫這種影響,他先後到西班牙、法國、美洲和遠東旅行,逐步樹立瞭新的生活觀,即相信C.R.達爾文的進化論,相信人類進步,相信技術發展。這反映在他的文集《哥特的復興》(1901)、隨筆《新世界》(1907)和《北歐精神》中。突出出表現新現實主義的作品是他關於傢鄉的三部故事《希默蘭的故事》(1898~1910)。他的小說還有《國王的下臺》(1901)、《德奧拉夫人》(1904)和《車輪》(1905)。他在1907~1943年撰寫瞭9部《神話》。他的主要作品是描寫人類發展過程的神話小說《漫長的旅行》(1908~1922)六部曲,包括《冰河》(1908)、《船》(1912)、《克裡斯托弗·哥倫佈》(1919)、《失去的國傢》(1919)、《諾娜之客》(1919)、《基姆佈利人遠征》(1922)。其詩集有《詩集》(1906)、《世界的光明》(1926)和《日德蘭之風》(1931)。後期寫瞭一些藝術史著作和隨筆,主要有《當代的序言》(1915)、《進化與道德》(1925)、《動物的演變》(1927)和《精神的階段》(1928)。他是丹麥新現實主義作傢的代表之一,194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小說、詩歌和散文被譽為丹麥文壇三絕。他也是丹麥語言的革新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