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中血液的壓強。在血液內部,血壓是血液質點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在血液與血管壁之間,血壓是血液與血管壁的相互作用力,例如,動脈血壓升高時,血管的截面積增大,血壓降低時,血管截面積減小,這是因為血液對血管壁有作用力。當血管彎曲時,血管壁對血液提供側向力,使血管橫截面上壓強分佈不均勻,從而使血液沿血管壁的彎曲改變流動方向,這是血管壁對血液的作用力。如果血液內部兩點之間有壓強差,則該壓強差會引起血液的流動。

  在循環系統中,各器官官的血液中都有血壓。心室內的血壓稱為心室壓,動脈管腔內的血壓稱為動脈壓,依此類推。血壓由心室收縮和舒張、血管彈性和血流阻力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心室收縮時,心室內血壓升高,超過動脈壓時,主動脈瓣開放,血液由心室射入主動脈。繼而心室舒張,心室壓下降,主動脈瓣關閉。心室壓下降到低於心房壓時,心房內血液流入心室,使心室充盈。心室的一次舒縮活動構成一個心動周期。在一個心動周期中,心室壓不斷發生變化。變化的心室壓引起動脈血壓的波動。不同部位的動脈血壓有很大的差別。從主動脈根部開始,收縮壓逐步增大,舒張壓逐步減小。從小動脈開始,血壓的波動逐步減小。微動脈和毛細血管的血壓波動幾乎消失。循環系統中的血壓隨不同血管段而發生改變是由於血管壁的性質和口徑大小的不同。主動脈和大動脈的血管壁順應性大,擴大時可貯存大量血液,故稱為彈性貯器血管,而小動脈和微動脈的血管口徑小,血流阻力大,是形成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故稱為阻力血管。在心縮期,心室射入主動脈的血液,由於外周阻力的存在而不能全部流向外周,約2/3暫時儲存在彈性貯器血管內,因而心縮期主動脈和大動脈的血壓升高,心縮期動脈血壓的最高值稱為收縮壓;在心舒期,由於彈性貯器血管的彈性回縮,將心縮期暫時貯存的血液繼續推向外周,一方面使間斷的心臟射血變為血管內持續的血液流動,另一方面使心舒期大動脈的血壓不致明顯下降,心舒期動脈血壓的最低值稱為舒張壓。收縮壓和舒張壓之差稱為脈搏壓,簡稱脈壓。舒張壓加1/3脈壓之和稱為平均動脈壓。由於血流阻力的存在,在從大動脈流向毛細血管的整個過程中,平均動脈壓不斷下降。尤其是小、微動脈處的血流阻力特別大,平均動脈壓的此處形成明顯的血壓降落。在動脈中,血壓以波的形式向前傳播,稱為脈搏波。脈搏波的傳播速度與動脈的彈性有關,所以可用脈搏波速度來測量動脈順應性。右心和肺循環系統的血壓比體循環系統的血壓低。

  常規測量的血壓是動脈收縮壓和舒張壓。無創傷測量血壓的方法以水銀柱血壓計測量肱動脈的血壓為準。中國青壯年人靜息時的收縮壓平均約為110(100~120)毫米汞柱,舒張壓平均約為70(60~80)毫米汞柱,脈壓平均約為40毫米汞柱。若靜息時動脈血壓長期超出正常變動范圍,特別是舒張壓長期超過90毫米汞柱,即可認為是高血壓,屬於病理范疇。低血壓為動脈血壓長期低於正常值但無明顯癥狀的狀態,這種人偶有眩暈等不適感。

  血壓可發生生理性變動。運動時、進食後、情緒激動時升高;睡眠時、輕松愉快時血壓稍降。吸氣時血壓先降後升,呼氣時血壓先升後降。這些影響血壓的因素可歸結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人體的活動狀態,一種是體內的新陳代謝。血壓的生理性波動表現為拍拍波動,即每一心動周期的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和脈壓都不是保持恒定不變的。血壓變異性還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節律。由於呼吸引起的血壓波動節律約為4秒周期;較長的還有10秒節律;血壓還表現出晝夜節律,夜間睡眠時,平均動脈壓較低,血壓變異性也較小,白天活動狀態平均動脈壓較高,血壓變異性也較大。血壓的波動受神經和體液的調節。血壓突然升高時,通過壓力感受器(位於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將信息傳達到心血管中樞神經系統,經過整合後,由心血管中樞傳出神經控制心率和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壓恢復到正常值。這一過程稱為壓力感受性反射。血液中的各種激素,如腎上腺素和血管緊張素等也參與血壓的自動調節。

  高血壓時,血壓變異性也增大。高血壓會引起心臟和血管的適應性改變,表現為心臟肥大,血管壁增厚和動脈硬化等。這種適應性改變過程稱為重建。由於高血壓所對應的器官重建總是使其功能受損,所以稱為高血壓引起的靶器官損傷。研究表明,不但血壓高(收縮壓、舒張壓或平均動脈壓)會引起靶器官損傷,而且血壓變異性增大也會引起靶器官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