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指綿羊毛。可分為發毛和絨毛兩個類型。毛被中有粗長的發毛和細短的絨毛,紡織性能差,稱異質毛;毛被品質均勻,全為絨毛,稱同質毛。綿羊體上的毛成簇生長,稱毛叢。毛叢之間相互聯結成整張毛被,稱套毛。剪下的毛被,含有油、汗、砂土等雜質,稱原毛;經洗淨後的羊毛稱洗淨毛。綿羊毛根據紡織使用價值,通常按細度和長度分成細羊毛、半細毛、長羊毛、雜交種毛和粗羊毛等五類。

  羊毛纖維是由蛋白質角朊構成的多層次生物組織,外觀呈細長的柱體。纖維外層是片狀角質組織,稱鱗片層,不同粗細羊毛的鱗片排列見圖1。內層是皮質層,由皮質細胞組成。已探明的皮質細胞微細結構是:由螺旋卷曲狀的角朊多肽長鏈分子盤繞成基原纖,基原纖集束成微原纖,微原纖集束成原纖、巨原纖,再由巨原纖組成皮質細胞。皮質細胞可分為含硫量低的正皮質和含硫量高的副皮質兩種。細羊毛的正皮質總處於卷曲的外側,形成“雙邊結構”,使羊毛纖維呈卷曲狀。細羊毛的結構見圖2。粗羊毛大都為皮芯結構,纖維中心處有髓質層。

圖1 羊毛纖維的鱗片排列

圖2 細羊毛的結構

  羊毛角朊由大約20種不同的α–氨基酸剩基構成。氨基酸剩基聯結成呈α型螺旋卷曲形的長鏈分子。在外力作用下,α型可轉換成伸展式的β型結構,且轉換可逆。長鏈分子間還有胱氨酸的二硫鍵形成的化學鍵相聯結,形成網狀結構,這是羊毛具有優良回彈性的原因。在熱、濕和外力或在化學藥劑作用下,二硫鍵能被拆開而在變形後的新位置上重建,這是羊毛濕熱定形和化學定形的基礎。

  羊毛纖維表層的鱗片根部附著於皮質層,末端伸出指向纖維梢部,使羊毛具有定向摩擦效應,在熱、濕和反復擠壓揉搓的外力作用下,纖維緊密糾纏,不能恢復分散原狀,這一特性稱為氈縮性,用於毛織物濕整理工序時稱為縮絨性

  羊毛纖維柔軟而富有彈性,吸濕透氣性好,織物手感豐滿,保暖性好,穿著舒適,但易受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