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朝以前按照一定標準選拔人才的制度。始於西周(一說始於春秋)。據古籍記載,當時選士形式有:①“鄉裏選士”,由各鄉裏逐級選拔秀士、選士、俊士、造士、進士。最後由司馬將進士之賢者納薦予天子,任官授爵。②“賓興之制”,三年舉行一次,選舉賢能。春秋戰國之際,養士之風興起,當時士子進身途徑靠請謁薦舉和諸侯召見。漢代選士途徑有:一是任子,即靠世襲入仕;二是計吏入官;三是納貲入仕;四是選舉入仕。選舉又分兩類:一謂<賢良方正,由公卿郡國選舉,天子策試,詔舉無定期;一謂孝廉秀才,由州郡察舉,不經考試。東晉安帝時,才加考試,並有年齡限制。此外,還有童子科的選舉,年齡在12~16歲之間,能“博通經典”者入選。西漢另有“公府辟舉”法,供官府羅致名士。武帝時建立博士弟子員制度,博士弟子一由太常選補,一由郡國縣道邑保舉,入太學受業經考試後,按高下任官。太學博士的任用經由征召、薦舉、選試。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由朝廷選派中正官,評品士人,列為九等,依品授官。隋以後各王朝設科考試,分科取士,是為科舉制。從此中國選士制度進入另一階段,直至1905年科舉廢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