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詔國都城。“羊”(《新唐書·南詔傳》)一作“陽”(《舊唐書·南詔傳》)。又簡稱“苴咩城”(《蠻書》)。南詔長壽十一年(779)南詔王異牟尋自太和城(今大理市太和城遺址)徙都於此後築城(《新唐書·南詔傳》)。一說築於南詔閣羅鳳十三年、唐廣德二年(764)(郭松年《大理行記》),即今雲南大理市(下關)西北大理城。城西枕點蒼山,東臨洱海,北有龍口城(今上關),南有龍尾尾城(下關,今大理市),兩城相翼,形勢險固。此後四百多年,先後為南詔、大理國都。城周四五裡,無東西城墻,城西以點蒼山為屏障,城東以洱海為池。南、北城門相對,中有通衢大道相連。城內有高大門樓,兩旁有階道高兩丈餘,以青石為磴。從樓門進入三百步,至第二重門,門屋五間,兩旁又有兩座門樓相對而立,其間為清平官、大將軍、六曹長所居第。入前二百步,至第三道門,門前列戟,上有重樓,內有屏墻(照壁),又百餘步至一大廳,階高丈餘,廳內重屋密佈,架空無柱。大廳後為小廳,為南昭王所居宮室。城門樓外東南二裡有客館,館前有亭,亭臨方池,周回七裡,水深數丈,魚鱉悉有。城南有五華樓,相傳可容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