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轄自治縣。位於天山南麓焉耆盆地腹地。面積約2 429平方千米,人口13萬(2010),有回、漢、維吾爾、蒙古等24個民族,其中回族占23%,漢族占44.5%,維吾爾族占29%。自治縣人民政府駐焉耆鎮。唐代為焉耆都督府並設焉耆鎮。清朝統一新疆後,改名喀喇沙爾。光緒十四年(1888)恢復焉耆原名,並由廳改為府。中華民國初年(1912),新疆由四道道擴展為八道,焉耆為八道之一。1954年成立焉耆回族自治區,1955年改稱焉耆回族自治縣。地形四面環山,屬中溫帶大陸性幹旱荒漠氣候。開都河(古稱流沙河)從境內流過,年徑流量34.4億立方米。年平均氣溫7.9℃,無霜期175天,平均年降水量64.7毫米。礦藏有煤、石英、水晶、雲母、石油、綠柱石等。野生動物有黃羊、盤羊、野鴨、錦雞、雪雞等。藥用植物有甘草、貝母、黨參、雪蓮、洋參、羅佈麻等。314國道、南疆鐵路過境。工業以制糖、電池、水泥為主。農業主要種植小麥、棉花、玉米、油葵、番茄等。尤以白葵花子、大蒜、蠶豆、大白菜聞名。焉耆馬聞名全國。文物古跡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錫克沁明屋(千間房)、博格達沁古城、唐王城、霍拉山廢寺、薩爾敦古城、千佛洞和日喀則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