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籍華裔地質學傢。中國江蘇揚州人,生於南京。1948年畢業於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同年赴美。先後獲俄亥俄州立大學碩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美國國傢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義大利地中海學院院士、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地質學會榮譽會員、中國科學院名譽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名譽顧問,中國同濟大學、南京大學、西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名譽教授,曾任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地質研究所所長、地球科學系主任。曾任國際沉積學會(IAAS)主席、國際地科聯(IUGS)沉積委員會主席、國際地科聯海洋地質委員會主席、國際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SCOR)執委會委員、歐洲地球物理學會(EGS)司庫、歐洲第一屆地球物理科學聯合會第一屆大會組委會主席、第一屆國際古海洋學大會組委會主席。他還擔任過世界上許多著名學術刊物的主編或編委,許多大型國際科學計劃和國際合作項目的主席或首席科學傢。

  在沉積學、海洋地質學、大地構造學等領域,都有卓越的建樹和傑出的貢獻。50~60年代研究地殼的均衡作用,對地質學的一些基本概念提出質疑。在殼牌石油公司工作時,提出縱向濁流說,解決瞭文杜拉盆地的油氣勘探問題。他最先應用混雜巖的概念,解決瞭對美國西海岸弗朗西斯科雜巖近百年的爭論,並導致非史密斯地層學的誕生。1967年定居瑞士,研究阿爾卑斯地質,提出瞭復理石沉積的雙盆地模式;白雲巖形成的蒸發泵說。60年代後期,參加深海鉆探計劃(DSDP),在地中海深海區發現薩佈哈型的蒸發巖,提出地中海鹽度危機和蒸發巖形成的幹化深盆地模式;薄殼板塊碰撞模式;白堊紀末期地外星體撞擊地球導致全球環境惡化最終引起生物大滅絕的假說,並在此基礎上尖銳地指出瞭達爾文主義的三個錯誤。

  許靖華先後發表論文300餘篇,專著《地學革命風雲錄》、《古海荒漠》、《大滅絕》、《大地構造與沉積作用》、《物理沉積學》等,並主編《深海沉積》、《造山作用》、《中、新生代古海洋學》、《南大西洋古海洋學》、《阿爾卑斯地中海地球動力學》、《蘇黎世湖第四紀地質》等專著和數卷《深海鉆探計劃初步報告》。曾獲美國經濟古生物與礦物學傢協會童霍菲獎章、倫敦地質學會的伍拉斯頓獎章、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鮑諾克爾勛章和奧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