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體組織微循環血液灌註急劇減少,重要生命器官功能衰竭而導致的一種全身性綜合征。臨床上常見,病因多樣,可見於臨床各科。主要表現為血壓降低,脈搏細速,呼吸急促,尿量減少,皮膚濕冷,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分類 有如下幾種。

  低血容量休克 失血過多,血容量減少所致。①急性失血。。如胃腸道出血、咯血、腹腔內出血、腹膜後出血、血管瘤破裂等。②大量體液丟失。如幽門梗阻和腸道梗阻所致嘔吐,嚴重腹瀉、腹膜炎、胰腺炎、內臟缺血、腸道梗阻或壞疽、多處骨折和廣泛肌肉創傷、燒傷。③相對性低血容量。如神經性血管擴張(麻醉、壞疽、脊髓損傷、腎上腺素拮抗)、代謝性、中毒性和體液性血管擴張(敗血癥、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

  心源性休克 心臟射血功能不足所致。①大面積心肌梗死、心臟破裂及嚴重心肌炎、心臟手術後低心輸出量綜合征。②心律失常。如嚴重心動過緩、過速,心室纖維性顫動等。③機械性壓迫或梗阻。如大量心包積液或心包填塞、不正常的正壓通氣輔助呼吸、肺栓塞、人工瓣膜血栓形成、心房黏液瘤等。④化學性心肌抑制。如心得安過量等。

  原發性微循環障礙 微循環內皮損傷或血液凝集所致。①變態反應性(過敏性)休克。②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③燒傷、敗血癥、創傷等。

  細胞膜損害 細胞膜受損所致細胞代謝異常,直接引起器官功能衰竭。如:①感染性休克。②過敏(亦可以通過細胞膜損害導致休克)。③缺血、缺氧、胰腺炎、組織創傷等所致休克。

  分期 按病理生理學改變,休克可分為3期。

  代償性低血壓期 為休克早期。血容量不足,心輸出量降低,血管過度收縮或擴張而致血液分佈異常,導致血壓降低。

  組織灌註減少期 小血管持續痙攣,機體長時間處於嚴重缺血缺氧狀態。大量酸性產物堆積,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漿液體外滲,血液濃縮,微循環血流更為緩慢。如此惡性循環,使組織灌註更加減少。

  微循環衰竭和細胞損害期 為休克晚期。組織微循環持續明顯地緩滯,細胞代謝異常,出現膜損害,甚至細胞死亡,導致器官功能衰竭,進入不可逆階段。可出現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心、肝、腎功能衰竭;腦水腫、腦疝等。

  臨床表現 分三種情況。

  輕度休克 血壓下降或仍正常。脈率增快;呼吸稍促;尿量減少,比重增高;皮膚蒼白濕冷;口唇和甲床發紺,自覺口渴和冷。可因腦缺氧而表現興奮、煩躁不安。

  中度休克 上述情況加重。眼底檢查可見動脈痙攣,軟弱無力,表情淡漠,意識模糊。口渴,尿量低。

  重度休克 收縮壓低於60毫米汞柱,脈搏消失;無尿。此時由於心、腦等重要生命器官血流灌註減少,出現煩躁不安。易激動,隨後反應遲鈍,神志模糊,嗜睡、昏迷;可有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導致多處出血;呼吸急促,心律失常,以至心臟停搏。

  診斷 休克的診斷標準為:①有導致休克的病因。②意識異常。③脈細速,超過100次/分或不能觸知。④四肢濕冷。胸骨部位皮膚指壓陽性(壓後再充盈時間大於2秒),皮膚花紋,黏膜蒼白或發紺,尿量小於30毫升/時或無尿。⑤收縮壓小於80毫米汞柱;脈壓小於20毫米汞柱。原有高血壓者,收縮壓較原水平下降30%以上。凡符合上述第一項,以及第二、三、四項中的兩項和第五項中任何一種情況者,可診斷為休克。

  預後 取決於原發病的性質和休克的嚴重程度、持續時間和治療措施等。預後不良的指征是昏迷、酸中毒(pH小於7.30,二氧化碳分壓大於45毫米汞柱,血清乳酸大於2毫摩爾/升。伴有嚴重感染、無尿、心臟病、肝臟病及高齡患者預後也不佳。

  處理 分一般防治和緊急搶救兩種。

  防治原則 ①早期發現,嚴密觀察。②積極控制原發病。③改善微循環。④全面分析,綜合考慮,防止並發癥。

  休克的搶救 包括一般處理、病因處理、改善微循環、防治並發癥等。①一般處理。平臥或頭低位,腿抬高,註意保暖,減少搬動,盡早建立靜脈給藥通路,持續給氧。保證呼吸道通暢,定時測量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記錄出入水量。煩躁者可慎用少量鎮靜藥。②病因處理。治療原發病是搶救休克的關鍵,應早期確診,早期治療。③改善微循環。補充血容量,調節血管舒縮功能,糾正酸堿及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等,以改善微循環灌註情況是搶救休克的關鍵。④防治並發癥。休克晚期的並發癥包括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呼吸窘迫和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是死亡的主要原因。⑤其他休克的搶救措施,如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體外反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