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範疇。一般而言,性是指人所具有的內在屬性。情是指人接觸外在事物所表現出的情感。在先秦時期已開始性情二字連用,但當時對於人性問題的討論集中於性的善惡方面,未對性情的含義及性情關係著重討論。漢代董仲舒提出瞭性善情惡的觀點,而劉向、王充、荀悅等人認為性情都是有善有惡的。魏晉時期,王弼從“以無為本”的本體論出發來論述性情的關係,提出性本情末,反對何晏提出的聖人無情論,認為聖人是“性其情”,即以性統率情。唐代韓愈提出瞭“性情三品說”,而李翱強調性善情惡,主張去情復性。宋明時期,性情問題更為思想傢所重視,如邵雍、程頤、程顥、王安石等人都對性情問題有所論述,其中以張載提出的“心統性情”的觀點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這種觀點後來為朱熹和王夫之所繼承。至明清時期,思想傢們基本上仍是從體用和善惡的角度探討性情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