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使用磨制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發展而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一般也即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始社會後期。年代約從西元前1萬年全新世之初始,至前第2千紀以後止,有些地區一直延續至西元後若幹世紀。

  基本特徵和分期 一般認為基本特徵有四個,即出現農業、飼養傢畜、使用磨制石器、製作陶器。這些特徵並不是同時起源、同步發展的,在一地區也也並非各項特征齊備才算進入新石器時代。有的學者強調農業起源的意義和史前農耕社會的歷史地位,認為農業出現意味著由食物的采集向食物的生產轉變,是對人類歷史影響深刻的“新石器時代革命”。但農業也並非必備因素,在一些地區便存在長期依賴漁獵采集經濟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另外,在有的地方,農業產生後的很長一段時期裡沒有陶器,因而被稱為前陶新石器時代無陶新石器時代。有學者主張從“磨制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名詞的由來考慮,著眼於生產資料的決定性作用,把磨制石器的出現作為新石器時代的代表性特征。然而有的地方在1萬多年以前就出現陶器,卻遲遲沒有農業的痕跡,磨制石器也很不發達,仍然進入瞭新石器時代。可見,世界各地新石器時代的發展道路不盡相同,不能用一種模式去套。不過如要判定一地進入新石器時代,農業、磨制石器、陶器三項標準之中至少應當具備一項。

  由於不同地區情況很不一致,所以新石器時代沒有統一的分期標準。在晚期階段往往出現少量銅器,但尚未有意識地制造多量的青銅器。對於這種情況,有人主張單獨劃分一個銅石並用時代,作為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過渡期;也有人不把這一階段劃出,而是歸入新石器時代晚期或劃為新石器時代末期。

  西亞和中亞 西亞的新石器時代年代約為前8000~前6000年,大體以前7000年為界,劃分出前陶新石器和有陶新石器兩個時期。其後到前3100年止為銅石並用時代。

圖1 恰塔爾休於遺址神祠復原

  西亞新石器文化發展最早和最充分的地區是黎凡特(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安納托利亞(今土耳其)和紮格羅斯山山前地區(在今伊拉克、伊朗),即成為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的所謂新月形地帶。在前陶新石器時期,巴勒斯坦地區耶利哥遺址的前陶新石器A階段,已出現農業,種植小麥、大麥、扁豆及無花果,建有土坯房屋和石城堡,墻外挖壕,中心有石築望樓,這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城堡建築。耶利哥前陶新石器B階段,作物品種增多,小麥有兩個品種,新增加豌豆、燕麥等,有瞭傢畜山羊。出現特殊的神廟建築,壁龕中放置石柱或供奉神像。土耳其的恰約尼遺址前陶新石器早期,出土用銅礦石直接打制成的小件銅飾物和銅錐等,年代在前7500年左右,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銅器。從約前7000年開始,西亞各地先後進入有陶新石器時期。在土耳其的恰塔爾休於遺址,出土的農作物種類有小麥、裸麥、大麥、豌豆等,當時已飼養牛、綿羊和山羊,同時輔以漁獵和采集。有瞭陶器但數量不多,晚期出現彩陶,木制容器成為主要日用器皿,還有少量石制容器。房屋用土坯砌建,出現專門用作神祠的房屋並在墻上飾以壁畫、浮雕、神像和牛頭塑像(圖1)。整個居住地建築群外圍築土墻環繞。哈蘇納文化主要分佈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底格裡斯河兩岸。以農耕為主,作物有小麥、大麥、亞麻等,已知人工灌溉。飼養綿羊、山羊、牛、豬等傢畜。陶器以刻畫紋陶和彩陶為特征。有用綠松石、大理石等刻制的印章,反映瞭當時的人們已有所有權觀念。

  中亞土庫曼斯坦境內的哲通文化,年代為前第6千紀至前第5千紀,是中亞最早的農業文化之一。房子用土塊壘墻,有的繪有壁畫。陶器中有部分彩陶。農具有石刃骨鐮刀、石磨盤、石杵等。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狗、羊、牛等傢畜,兼營漁獵。克爾捷米納爾文化分佈於咸海周圍及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年代為前4000~前3000年。有的遺址內發現固定的中型公共住房,一般是季節性的臨時住地。出土非幾何形細石器和陶器。居民主要從事漁獵活動,晚期出現傢畜。

  北亞和東北亞 蒙古國境內的新石器文化年代約為前第4千紀至前第2千紀中葉。除磨制石器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大型打制石器和細石器,尤其細石器長期存在並較發達。陶器多為夾砂陶,常見篦齒紋、繩紋等。約在前第3千紀出現栽培作物黍,同時飼養傢畜馬、牛、羊。狩獵在經濟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西伯利亞地區貝加爾湖沿岸(圖2)和安加拉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漁獵文化,年代約為前第4千紀至前第2千紀。陶器多尖底器、圜底器。漁獵經濟色彩強烈且長期存在,其中捕魚業逐步上升,成為首要經濟部門。漁獵工具豐富多樣,在男女土坑墓中常以漁具為隨葬品。在黑龍江中、下遊左岸和烏蘇裡江以東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文化約始於前第5千紀,都是主要以漁獵為生的定居者遺存。但在前第2千紀,有的地方出現大型打制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可能已出現農業,但不占重要地位。

圖2 貝加爾湖沿岸新石器時代的石雕魚像

  朝鮮半島的新石器文化年代約為前5000~前1000年初。早期已出現農業,但采集、漁獵占相當大的比重。到中、晚期,農業生產成為居民生活的主要來源。農具有石鏟、角鋤、半月形石刀、石磨盤、磨棒等,末期偶見石鐮、石犁。谷物有黍和粟。

  日本的新石器時代稱繩紋時代,年代約為前10000年至前3世紀或稍晚。在很長時期內狩獵、漁撈一直是主要生產活動,發現木弓、石鏃、骨鏃、石槍、骨魚叉、骨魚鉤、石或陶質網墜等工具,還出土獨木舟。人們食後擲棄的貝殼、魚骨、獸骨等積累形成貝丘。至繩紋時代晚期有瞭稻作農業,曾在九州惠良原、宇木汲田等遺址發現炭化稻米。住所除洞穴外,一般都是豎穴式房屋。從中期起村落規模已較大,屋群往往圍繞中心廣場呈環狀排列。

  南亞、東南亞 南亞俾路支和印度河平原地區的無陶新石器時期,年代約為前6000~前4500年。已種植小麥、大麥,飼養山羊、綿羊、牛等傢畜。在這一時期末開始建造土坯房屋。有陶新石器時期的年代約為前4500~前3500年,最初僅有少量彩陶,後來彩陶較發達。這一時期傢畜裡增加瞭馬,定居村落規模變大。經過銅石並用時代,至前2500年左右過渡到青銅時代的印度河文明。

  南亞次大陸北部的克什米爾地區有佈爾紮霍姆文化,年代約為前第3千紀初至前第2千紀中葉。早期有豎穴式住所,晚期出現地面式泥土或土坯建築。發現小麥、大麥、稻、扁豆、豌豆和葡萄子等遺存,飼養狗、山羊等傢畜,是較進步的農耕新石器文化。

  東南亞中南半島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如越南的北山文化,年代約為前7000~前5000年。遺址多發現在洞穴或巖蔭,居民基本以漁獵采集為生,出土局部磨光石器和少量的粗陶器皿、陶網墜等,伴出大量螺殼和獸骨。新石器時代晚期如越南的馮原文化,年代在前3000年左右。發現稻谷遺存和農業專用工具——石,飼養狗、豬、牛、雞等傢畜傢禽,已采用輪制技術制陶,反映出新石器時代晚期進而向銅石並用時代過渡的面貌。主要分佈在泰國南部及馬來半島北部的班清文化,年代約為前3000~前1000年。住房為幹欄式建築,使用繩紋、席紋陶器。在泰國的能諾他遺址,發現陶片上有水稻殼印痕,年代上限為前3590±320年,有人認為這是東南亞地區最早的水稻遺存。在東南亞島嶼地區的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陶器和磨制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大約始於前3000年。

  歐洲 西亞新石器時代的農業、傢畜飼養向歐洲傳播,首先及於巴爾幹半島地區。半島南端的希臘前陶新石器文化,年代約在前第7千紀間,是歐洲最早的史前農業文化。作物有大麥、小麥、粟、豌豆、小扁豆和巢菜,傢畜有山羊和綿羊。希臘有陶新石器文化的年代約為前6000~前2800年。作物和傢畜種類與前陶新石器時期基本相同,但增加瞭豬。陶器的使用相當普遍,已有彩陶。早期有土墻房屋,中期出現石基土坯墻。晚期的迪米尼遺址位於小丘上,築有6道石砌圍墻的圓形小城堡,當為青銅時代邁錫尼文明衛城式建築的先驅。

  中巴爾幹半島的新石器文化年代約在前第6千紀中葉至前第3千紀末。早、中期的代表性文化都已有農業和陶器。如斯塔爾切沃文化的作物以小麥為主,還有大麥和豆,飼養牛、綿羊、山羊、豬等傢畜,兼營漁獵。有的陶器施簡單彩紋,到前5000年初已有個別紅銅器。印紋陶文化因陶器飾有壓印的篦齒紋組成的簡單圖案而得名(圖3)。它發源於巴爾幹半島西部,後來向西傳播,將先進的農業文化帶到西歐各地。至晚期,中巴爾幹各地的文化漸趨一致,典型代表為溫查文化。此文化定居村落進一步發展,出現二三間的連間房屋,個別遺址出土上刻圖形的泥板,可能是圖形文字的萌芽。

圖3 歐洲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印紋陶大口罐

  中歐較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為線紋陶文化,因其大體分佈於多瑙河一帶,又稱多瑙河文化。它是在巴爾幹地區先進的新石器文化強烈刺激下發展起來的。年代約為前第5千紀中葉至前第4千紀前半葉。主要種植小麥,傢畜以牛(隻供肉食)為最重要。長屋是此文化特征性的居住形式。繼此文化發展起來的漏鬥頸陶文化年代約前3600~前2300年。農作物以小麥為主,也有大麥和亞麻。在波蘭、丹麥發現此文化的石犁和雙牛並列的泥塑小像,被認為是牛耕的物證。

  西歐較早的新石器時代農耕文化以印紋陶文化為代表,年代約為前5400~前3700年。它是發源於巴爾幹半島的印紋陶文化向西歐擴展的結果,范圍甚至擴展至東歐地區。作物有大麥和小麥,牲畜有牛和羊,捕魚占重要地位。

  在東歐,有前第6千紀中葉至前第5千紀末的佈格河–德涅斯特河文化,前第5千紀中葉至前第3千紀中葉的第聶伯河–頓涅茨河文化,都是該地區新石器農業文化的代表。後者最後融入青銅時代的豎穴墓文化。又有伏爾加河–卡馬河文化小窩–篦紋陶文化,它們屬於定居的以漁獵為主的文化。

  非洲 非洲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面貌迄今以北非地區較為清晰。年代約為前第8千紀至前第3千紀,開始階段即出現陶器。按文化面貌可分為4個地區:①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年代約為前第5千紀至前第3千紀,主要分佈於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的沿海地帶,已形成農業村落,飼養山羊、綿羊和牛。它與歐洲地中海沿岸經濟文化聯系密切,兩者的印紋陶屬於同一系統。②撒哈拉新石器文化。主要分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南部地區,年代約為前第8千紀至前第3千紀,在北非4區中這裡的新石器文化起始最早。阿爾及利亞的阿梅克巴遺址出土陶器和用以加工谷物的石碾磨器,在前第6千紀的文化層中還發現非洲原產的稷類谷物,但是否為人工栽培尚無定論。此時還盛行漁獵,有些遺址就屬於漁民村落。③卡普薩新石器文化。分佈地區介於地中海新石器文化與撒哈拉新石器文化之間,年代約為前第5千紀至前第3千紀。陶器的使用不甚廣泛,而以鴕鳥蛋殼制成容器。晚期出現磨光石斧。④埃及和蘇丹東南部的新石器文化。從開始即為有陶新石器文化,後期有的遺存已進入銅石並用時代。上埃及地區的塔薩文化是埃及最早的農業文化,年代在前4500年左右。下埃及地區約在前4400~前4100年已有栽培小麥,不過漁獵經濟仍起重要作用。

  美洲和大洋洲 16世紀歐洲殖民者入侵前,美洲經歷瞭長期緩慢發展的史前時期,除舊石器晚期文化和個別金屬器文化外,其他文化都屬於新石器時代。

  中美洲是美洲大陸最早產生農業的地區。中美洲古代文化的中心位於墨西哥境內,是古印第安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這裡在約前7000年的遺址中,已出土處於人工栽培馴化過程中原始形態的葫蘆、玉米、辣椒、南瓜和豆類的炭化物,表明由狩獵采集經濟向定居農業轉化。到前3500年左右,已有瞭人工培育的玉米、豆類和棉花,標志著進入農業文化階段。前2000~公元300年的時期稱為中美洲古印第安文化古典期,大約相當於發達的新石器文化階段。它的早期出現陶器,包括彩陶,有瞭石臼、石杵等農具,還發現土墩石板墓遺跡。晚期以奧爾梅克文化為代表,已建造金字塔式臺廟、雕鑿巨型人頭像,有瞭用“點”、“畫”組成的數字系統、象形文字銘文和歷法記號。

  北美洲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約始於前5000年。在前2000年前後,中美洲的農耕文化影響和傳播到北美南部,北美許多地區逐漸進入農業階段。但在西北海岸地帶和極地,長期保持著漁獵和采集的經濟方式。南美洲的古代文化中心地區在安第斯山中部今秘魯、玻利維亞一帶。安第斯地區約在前5000年以後開始種植豆類、南瓜、棉花及其他作物,逐步形成分散的定居村落。陶器制作遠比農耕要晚,直至近前2000年才出現最初的陶器,它們是美洲最早的陶器。南美洲在有陶新石器時期,玉米種植從中美洲傳入,農業成為主要生活來源,有些地方還出現原始的灌溉水渠。

  大洋洲最早的人類蹤跡發現於澳大利亞約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之後,原始文化發展極為緩慢,居民長期依靠漁獵和采集果實、貝類為生。在前2000年左右,農耕和制陶技術從亞洲傳入美拉尼西亞群島,標志大洋洲開始有最初的農耕,種植對象有香蕉、芋頭、甜薯、面包果樹等。大洋洲居民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很少發生顯著變化,直到300多年前仍然處於石器時代。

圖4 北陰陽營文化的七孔石刀

  中國 中國大約在不遲於前1萬年進入新石器時代。因各地自然環境很不相同,不同地區的經濟結構、文化面貌及發展程度有很大差別。大致可分為四大經濟文化區:①黃河流域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主要種植粟、黍,部分地區有稻、小麥、大麻、油菜、芥菜,較早飼養豬、狗,以後又有雞、牛、羊等。②長江流域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主要在長江中下遊,很早就種植水稻,部分地區種葫蘆,飼養豬、狗、水牛和羊。③北方邊地狩獵采集經濟文化區。細石器特別發達,磨制石器很少,陶器也不豐富,局部地區有農業和飼養業。④華南漁獵采集–農業經濟文化區。漁獵采集經濟長期占較重要地位,瀕海臨河地區尤其以水生動物為主要肉食來源,晚期有些地區形成稻作農業部門。代表中國新石器文化主體的是原始農耕文化,作為世界農業的起源地之一,中國的史前農業自成體系。與此相應,磨制石器比較普遍(圖4);陶器發達,其中彩陶在晚期十分盛行;定居住房日益進步,一般從半地穴式發展為地面式,有的地區還出現土坯墻,居民點漸次形成規模性聚落;社會發展的階段變化也較明顯。另有一種以定居漁獵為主的文化,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比較緩慢,它們屬於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另一種文化類型。

  從發展進程來看:早期約前1萬~前7500年,農業萌芽。江西萬年吊桶環、仙人洞發現栽培稻植矽體(見仙人洞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出土野生稻和古栽培稻谷殼,這是世界已知最早的栽培稻遺存。當時經濟生活仍以漁獵采集為主,種稻僅處於輔助地位。這一時期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骨、角、蚌器等兼而用之,出現少量陶器以供炊飲存貯之需。華北地區也有數處早期遺址,但尚未發現人工栽培粟的證據。中期約前7500~前5000年,農業逐漸成為主要生產部門,穩定的定居聚落遍佈各地。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發現數十座殘存朽粟的糧窖(見磁山文化),湖南澧縣八十垱環壕聚落遺址出土上萬粒稻谷和米粒(見彭頭山文化),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環壕聚落內整齊地分佈著八九十座房屋(見興隆窪文化)。後兩處聚落分別是中國南、北地區最初環壕聚落的典型代表。晚期約前5000~前2600年,以前4000年為界分為前後兩段。前段農業文化獲得大發展,母系氏族社會走向鼎盛。仰韶文化早期的陜西臨潼薑寨環壕聚落,房屋圍繞中心廣場分為5個群組,大體反映瞭兩級社會群體聚居在一起的社會結構(見薑寨遺址)。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大量木構幹欄式建築,代表瞭中國另一種建築類型和聚落形態(見河姆渡文化)。長江中、下遊發現前4000多年的兩處水稻田遺跡,在世界同類遺存中年代最早。後段在經濟和技術領域取得新進展,父權制確立並得到加強。仰韶文化晚期的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出現高規格大型復合體建築,已具有原始宮室性質。南、北地區均出現個別小型古城,史前聚落形態發生重大變化。遼寧喀左東山嘴遺址紅山文化晚期遺存中發現以石頭圍砌的祭祀建築群。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葬突出顯示瞭貧富懸殊和社會分化現象。新石器時代末期約前2600~前2000年,或可劃為銅石並用時代。這一時期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石傢河文化等湧現出一批土築古城,一些古城成為區域性的統治中心,大、中、小聚落形成不同等級的聚落群體。銅器手工業作為一項先進的專業化生產正在興起,紅銅、黃銅和青銅已用於制作少量小型工具和裝飾品。良渚文化的琢玉手工業尤為發達,已出土玉器30多個品類共約萬件之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屬於禮器。此文化還在低矮山丘頂部建有方形祭壇和貴族墓地。不同文化中都發現規格出眾的大墓,常常有棺有槨,隨葬品豐富精美,墓主很可能是社會組織中具有顯赫地位的首領人物。在有的墓葬和墓地中發現人殉、人祭遺跡,在城墻和房屋建築下還有作為奠基犧牲的人牲,這些當屬父權傢族奴隸制社會中的現象。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加和社會的兩極分化,一些先進地區可能已邁入邦國型的初級文明社會,成為日後王朝型夏代文明社會的先聲。

  

推薦書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

 CLARK G. World Prehistory: in New Perspective. 3r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