鋅攝入、代謝或排泄障礙所致的體內鋅含量過低的現象。鋅是一種微量元素。缺鋅癥臨床上並不少見,對兒童發育有影響。現在往牛乳中補鋅的做法已受到重視。

  鋅的分佈及含量 正常成人體內含有2~2.5克的鋅(約相當鐵含量的一半),其中60%存在於肌肉,30%存在於骨骼。60歲以下正常人血清鋅濃度的最低限為75微克/分升。妊娠時由於胎兒生長的需要和雌激素的影響(雌激素可使鋅向肝和紅細胞胞轉移)故孕婦血鋅常在正常低限。

  鋅的吸收、代謝和排泄 食物中的鋅吸收率占攝入量的20%~30%,其吸收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營養狀況和食物的類型。放射性核素示蹤研究表明鋅口服後15分鐘便已吸收入血,1~2小時血鋅達高峰,然後逐漸恢復原來水平。口服後鋅離子常須先與小分子吡啶羧酸等(在胰腺中由色氨酸轉化而來)結合,然後在十二指腸和近端空腸吸收。被身體吸收的鋅與白蛋白或轉運蛋白結合在肝門系統運輸。高谷類膳食中的纖維素和植酸鹽能通過離子交換作用以及與鋅構成不溶性的鹽類而妨礙鋅的吸收。而蛋白質分解產生的組氨酸、胱氨酸、及谷氨酸可與鋅結成可溶性的絡合物,從而促進其吸收。

  鋅的生理作用 在不同的動物種屬中已發現70種酶必須有鋅才能發揮其功能。其中包括碳酸酐酶、羧基肽酶和一些脫氫酶。鋅又是DNA、RNA聚合酶的主要組成成分。胸腺嘧啶核苷激酶的活性依賴於鋅。核糖核酸酶的活性受鋅的抑制,在蛋白質合成和氨基酸代謝過程中鋅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孕婦缺鋅胎兒畸形率可明顯增高,所以妊娠時應適當補充鋅。鋅又可使細胞膜穩定。鋅是唾液蛋白的基本成分,在品嘗味道方面有重要意義。

  鋅缺乏的原因 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鋅的儲存、攝入減少。如早產、雙胎以及孕婦未適當補鋅等。②鋅的吸收受抑制。如食物中纖維素和植酸含量高。③營養不良和缺乏狀態。④吸收不良綜合征和腸炎性疾病。如局限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胃空腸切除術後、腸憩室、胰功能不全等,妨礙鋅的吸收。⑤鋅的丟失過多。如腎功能不全、糖尿病及服苯妥英鈉後,失血、溶血。⑥醫源性因素。如長期靜脈營養卻無鋅補充。⑦遺傳因素。如腸病性肢皮炎時鋅的吸收障礙。

  臨床表現 鋅缺乏癥可分為以下兩大類型。

  ①營養性鋅缺乏癥。表現有生長遲緩、免疫力降低、傷口愈合減慢、皮炎、性功能低下(如精子過少、陽痿)、食欲不振、味覺異常、暗適應減慢等。鋅的缺乏可引起胸腺嘧啶激酶活性下降,使DNA合成和細胞分裂障礙或降低,引起生長遲緩。男性的第二性征發育及女性生殖系統的發育演變都因鋅缺乏而延緩。

  ②腸病性肢皮炎。本病多起於停止母乳改用人乳喂養的嬰兒期。主要表現為不易治愈的慢性腹瀉、脫發和皮炎。皮炎主要發生在皮膚黏膜交界處以及膝、肘和肢端,皮損常呈對稱性,局部先呈紅斑,不久即出現糜爛及滲出。還常有厭食、嗜睡、生長落後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表現。

  根據缺鋅的臨床表現、體征及血清鋅測定結果,鋅缺乏癥的診斷不難。腸病性肢皮炎的診斷還要結合喂養史。補充鋅劑後癥狀和體征迅速好轉或消失,是確診依據。

  鋅營養狀況檢查 嚴重缺鋅時血漿鋅含量低,輕度缺鋅時血漿鋅仍在正常范圍(90~130微克/分升),正常值隨年齡而變化。

  治療 ①營養性鋅缺乏癥患者:可用二價鋅劑治療,治療數周或數月,一般療程為3個月到1年。二價鋅劑可用硫酸鹽、醋酸鹽或其他鹽類的形式。口服,以1%硫酸鋅糖漿應用最廣。②腸病性肢皮炎的患者:若長期每日口服鋅,則可取得迅速和持續的臨床和生物化學方面的好轉。

  若有引起鋅吸收不良或大量丟失的因素,必須加大劑量;對長期靜脈營養的病人需每日靜脈給予50微克/千克的二價鋅。過量鋅治療可影響銅、鐵離子代謝,可導致銅缺乏綜合征。故患者不能隨意濫用鋅劑,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需要量和來源 來自動物性食品的鋅利用率高於植物產品。含鋅食物有肉類、海產品(牡蠣、魚、貝等),肝臟、蛋、各種豆類、硬果及各種種子也是含鋅較多的食物。其他植物性食物不但含鋅量低而且有較多的纖維素和植酸,可幹擾鋅的吸收。谷物加工精細,鋅損失就多。另外谷物中所含植酸鹽能與鋅結合,使鋅利用率降低。蔬菜、水果一般含鋅很少。人乳是嬰兒更重要的鋅來源。

  妊娠、哺乳和生長發育期,鋅需要量明顯增加。正常成人每日攝入鋅10~20毫克即可維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