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河上遊地區青銅時代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辛甸村而得名。辛店實為辛甸之誤,但因沿用已久,故仍從之。主要分佈在黃河上遊及其支流渭、洮、湟、大夏河等流域。年代約為西元前1400~前700年。

  辛店文化遺址共發現360多處,經發掘的有甘肅永靖張傢嘴、姬傢川和青海民和核桃莊等10餘處。該文化依地域不同和文化內涵的差異,可分為山傢頭、張傢嘴和姬傢川3個類型,其中山傢頭類型的年代較早。

  經濟生活 主要經營農業,兼營畜牧業和手工業。生產工具有石刀、帶肩石斧、杵、臼和骨鏟等。同時飼養羊、狗、豬、牛、馬等傢畜,狩獵鹿等動物。居民住房多屬長方形半地穴式房子。房有門道,房內設圓形灶,居室面積約10多平方米,適合小傢庭居住。手工業有制陶業、冶銅業等。制陶業發達,有以雙耳彩陶罐、袋足鬲、腹耳壺和單耳杯為組合的陶器群,其中飾有形似一對羊角的雙勾紋及太陽紋彩陶罐或甕是最典型的器物,也是辛店文化最重要的標志。作為生產力發展重要標志的冶銅業,辛店文化比齊傢文化有瞭進一步的發展,齊傢文化以紅銅為主,辛店文化卻以青銅器為主,其器類除錐、刀、鑿等小銅器外,還有銅罐等容器。同時發現有銅渣,說明這裡的銅器系當地所產。

  埋葬習俗 已發掘的辛店文化墓葬有600多座,最大的核桃莊小旱地墓地共清理367座。墓葬形制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偏洞墓和帶龕墓,有的墓內有木棺或木槨等葬具,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側身屈肢葬、俯身葬和二次葬等,以仰身直肢葬為主要葬式,一般都有數量不等的陶器等隨葬品。在民和簸箕掌墓地發現3座長方形石棺墓,其中1號墓保存較好,由7塊石板拼砌而成,棺內葬一人,葬式為仰身直肢,頭東腳西,隨葬陶雙耳罐(圖1)和腹耳彩陶罐各一件,分別放在頭部和腳旁。石棺墓在辛店文化發掘中尚屬首次發現,為研究當時的葬俗增加瞭新的內容。

圖1 雙大耳彩陶罐

  精神生活 居民喜愛彩陶藝術,善於制造彩陶工藝品,在陶器表面常彩繪犬、羊、鹿等動物紋樣(圖2),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青海柳灣遺址還發現一件彩陶靴,其造型與長筒靴相似,靴表面彩繪有回紋和三角紋等幾何形紋,精美別致,為陶藝之珍品。裝飾品豐富多彩,數量多,飾品多樣,形式各異,由石珠、骨珠、瑪瑙珠、陶環和穿孔蚌飾組合成串飾或項鏈,是當時居民常佩戴身上的一種裝飾物。

圖2 彩陶壺

  社會組織和社會發展階段 據墓地發掘資料分析,在墓內存在有人骨架不全的現象,或人首分離,或殘腿斷臂,死者的身份可能是戰爭的俘虜或傢奴。這種現象或可說明,當時仍是以男性為本位的氏族社會,其社會發展處於父權制的軍事民主階段。

  與其他文化的關系 學術界普遍認為,辛店文化與齊傢文化有較密切的關系,山傢頭類型的發現,更有力地說明瞭辛店文化是從齊傢文化逐漸發展來的。同時要看到辛店文化與中原地區青銅文化的關系,前者常見的雙耳袋足鬲與西周早期的陶鬲相似,彩陶上的連續回紋和雲雷紋等紋飾,與中原青銅器上的花紋肖似,表明曾受到中原文化的直接影響。

  

推薦書目

 謝端琚. 略論辛店文化. //文物編輯委員會. 文物資料叢刊: 第9期.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