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音樂評論傢、作曲傢。生於聖彼德堡,卒於聖彼德堡。幼年學習鋼琴與大提琴。1835年入聖彼德堡法律學校,1840年畢業,在樞密院和司法部任職。40年代自學音樂理論,把古典歌劇、交響樂總譜改編為鋼琴譜,並進行創作。初期作品有歌劇《五月之夜》等。1851年起專門從事音樂創作及評論工作。1858年曾訪問德國,回國後成為R.瓦格納的熱烈擁護者。1863年,他的歌劇《猶滴》公演,獲得成功。後寫有歌劇《羅格內達》(1865),因此被沙皇賜以年年俸。晚年寫有歌劇《聖誕之夜》及《邪惡的勢力》,均未完成。謝羅夫的歌劇受瓦格納及法國大歌劇的影響頗深,但由於同時具有一定的俄羅斯民間特色,當時較受歡迎。他在音樂評論方面更有成就。他認為,評論要從三個角度來考慮,即技術、

歷史、美學,並要有啟蒙性,起到教育廣大聽眾,提高審美趣味,宣傳解釋音樂典范的作用。他強調音樂中感情因素的作用,認為音樂“隻與心靈的情感有關”。從19世紀50年代起他熱烈宣傳瓦格納的創作,對新俄羅斯樂派不抱好感。他的評論文章被後人選編成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