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體裁的一種。其含義在國外文學理論中較為寬泛。西方小品文一詞源於法文la feuille,原意是紙張的一頁、一小頁,也指報告、報紙中各種各樣新聞體裁的文章。但在中國,小品文的概念卻相對集中,按魯迅的說法是:“講小道理,或沒道理,而又不是長篇的,才可謂之小品。”(《雜談小品文》)

  “小品”一詞最早見於《世說新語·文學》,本指佛經節本,並無文體意義。至晚明始將“小品”用於概括短小輕雋的文章,系與經世致用的宏文巨制相對而言。。如陳繼儒《晚香堂小品》陳仁錫《無夢園小品》、袁宏道《中郎小品》朱國禎《湧幢小品》等。在新文化運動興起後的20世紀20年代,小品文又稱為“小品散文”或“散文小品”,系泛指文學體裁中與詩歌、戲劇、小說並舉的散文。1932年,林語堂創辦《論語》半月刊,專門刊登盛極一時的小品文。1934年,則有《人間世》、《太白》、《新語林》以及《文飯小品》、《芒種》、《西北風》等以刊登小品文為主的刊物,同時出現瞭科學小品、歷史小品、幽默小品、諷刺小品等名目。

  在現代,小品文也被用作隨筆雜感乃至各類藝術性短文的別稱。其基本特點是篇幅短小、主題明確;在事實基礎上,用文學筆調和文藝形式,深入淺出、簡明生動、夾敘夾議地或敘述事情,或介紹知識,或闡明道理;從而使讀者在輕松閱讀中獲得某種知識、信息或啟發,同時也獲得藝術情趣的享受。因此,小品文依然是現代各種報刊上常見的文學樣式,並受到各階層讀者的廣泛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