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傢。貴州安順人。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歷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所長,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長期從事大地構造、板塊構造與成礦等科研工作。與同行一起發現並評價瞭甘肅白銀廠週邊小鐵山多金屬礦床,參與瞭《中國大地構造圖》及《中國大地構造基本特徵》編著;提出瞭中國西北古生代曾是“有限洋盆”與古陸相間的構造格局,其後洋盆的消減、增生形成“古中亞巨型縫合帶”或“古中亞造山帶”的認識;首次闡述祁連山藍片巖高壓變質帶,較早早建立瞭中國完整的蛇綠巖剖面;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緣形成的“巖石圈雙向水平擠壓、拆沉作用”模式;與同行一起首次在西昆侖發現幔源巨晶和包體,為高原西北緣巖石圈三維結構、演化的研究提供瞭信息。主要著作有《含鉻基性、超基性巖的地質構造特征》(1964)、《喜馬拉雅巖石圈構造演化》(1988)、《新疆北部及鄰區大地構造演化》(1992)、《青藏高原構造演化及隆升機制》(2000)等專著,主編瞭《中亞古復合巨型縫合帶南緣構造演化》,發表主要論文70餘篇。1993年獲李四光科學榮譽獎,2003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