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作傢。生於頓河軍屯州維奧申斯卡亞鎮克魯日伊林村一個店員傢庭,卒於維奧申斯卡亞。隻上過幾年學。1920年參加工作,做過卡爾金鎮革命委員會辦事員、掃盲教師、宣傳員等,並加入業餘劇團,寫過劇本。少年時代有過兩次臨死的生活體驗:一次是1920年秋做武裝征糧隊員時被馬赫諾匪幫俘虜,差一點喪命;另一次是在1922年做糧食檢查員時,革命法庭認為他越權而被判處槍決,後因尚未成年而作罷。這種具有時代悲劇性的殘酷的生活體驗,後來在他的作品中幻化成獨特的藝術活力。1922年年秋為瞭學習和創作去莫斯科。1923年參加莫斯科“青年近衛軍”小組,開始寫作。1924年加入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傢聯合會(“拉普”)。1932年加入蘇聯共產黨(佈)。他的第一篇作品是小品文《考驗》(1923),1926年作品集《頓河故事》和《淺藍的原野》出版。他的早期作品多以國內戰爭頓河地區的生活和建立蘇維埃政權的鬥爭為題材,通過簡潔生動的語言、離奇的情節和嚴謹的結構,揭示瞭內戰時期哥薩克內部階級沖突的尖銳性和悲劇性。革命的天翻地覆的變化也反映到傢庭、親人之間,常使兄弟父子成為兩個不同營壘的代表人物。如《胎記》(1924)中的匪幫小頭目殺死瞭擔任紅軍指揮員的自己的兒子;《看瓜田的人》(1925)中,村戰地法庭警衛隊長打死同情紅軍俘虜的自己的妻子,他的小兒子為瞭從父親手裡救出當紅軍的哥哥,又殺死瞭父親。作者註重描寫事件的戲劇性,塑造瞭一些具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在1925年發表的《共和國革命委員會主席》、《野山鬼》、《道路》等諸篇中均很突出。這些作品顯示出作者的洞察力和擇取典型特征的能力,但也帶有某些自然主義色彩和濫用方言土語的弊病。

圖1 《靜靜的頓河》諾貝爾文學獎證書

圖2 《靜靜的頓河》插圖

  1925年秋開始創作宏篇巨制《靜靜的頓河》(共4部,1928~1940),小說描繪1912~1922年間兩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兩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頓河的哥薩克在這10年中的動蕩生活,反映瞭廣大哥薩克在復雜的歷史轉折中所經歷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歷史事件大旋渦中的主人公葛利高裡的悲劇命運。小說獲1941年斯大林獎金。1930年寫作反映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的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又譯《新墾地》。第一部1932年完成;第二部1960年完成,獲列寧獎金)。小說描寫瞭頓河格列米雅其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急風暴雨般的歷史變革,反映瞭貧農、中農和富農、潛藏的反革命分子兩個營壘之間錯綜復雜的鬥爭,表現瞭農民尤其是中農從個體經濟走向集體經濟的痛苦轉變過程,塑造瞭農業集體化的領導者、佈爾什維克達維多夫以及中農梅坦尼可夫、狡猾的富農奧斯特洛夫諾夫等典型形象。小說第一部充滿集體化時期暴風雨般的緊張氣氛和革命激情;第二部則著重表現50年代大力提倡的人道主義精神,情節發展趨於緩慢,社會歷史主題往往通過倫理道德主題表現出來。

  30年代肖洛霍夫曾多次就集體化問題和肅反問題上書J.斯大林,反映地方幹部違法亂紀、為所欲為及由此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和災難。從這些信中可以看到在現實生活中和艱難時勢中肖洛霍夫的為人,作為一個作傢,他同人民共命運的無所畏懼的精神。

  衛國戰爭時期,作為前線軍事記者,寫瞭許多隨筆和短篇小說。1943年開始發表反映衛國戰爭的長篇小說《他們為祖國而戰》部分篇章,作者生前未完成全書。戰後,蘇聯人民以無畏的精神和英勇的氣魄在廢墟上重建傢園,開拓未來。這段歷史在肖洛霍夫的隨筆《祖國頌》(1948)、《光明與黑暗》(1949)和《偉大建設的初生兒》(1952)中都有真實生動的描寫。1957年發表短篇小說《人的命運》(又譯《一個人的遭遇》),描寫主人公索科洛夫在戰爭中遭受的沉重痛苦和他的剛毅精神,表現出人在戰爭中的艱難歷程和戰爭給人造成的悲劇命運。

  肖洛霍夫曾任蘇聯作傢協會理事(1934年起)、蘇聯科學院院士(1939年起)、蘇共中央委員(1961年起)、最高蘇維埃代表。196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大多數作品均有中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