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作曲傢、鋼琴傢。生於華沙郊區熱拉佐瓦沃拉,卒於巴黎。父親原籍法國,是華沙一所中學的法語教師,後來開辦瞭一所為來華沙學習的外省貴族子弟的寄宿學校。母親是波蘭人,曾在一個貴族親戚的傢庭中任女管傢。蕭邦幼年時向一位捷克音樂傢W.日夫尼學習鋼琴,8歲時開始公開演奏。1824年師從德國音樂傢、華沙音樂學院院長J.X.埃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26年中學畢業後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同時開始瞭早期創作活動,1829年畢業。

圖1 肖邦誕生地

  當時正值波蘭民族運動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對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鬥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產生瞭深刻影響,培育瞭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忱。1830年3月肖邦在華沙演出瞭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鋼琴協奏曲》(f小調),同年10月在告別華沙的音樂會上演奏瞭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鋼琴協奏曲》(e小調),均獲得成功。11月2日肖邦離開華沙,出國深造,從此永遠離開瞭祖國。12月初在維也納逗留期間得知華沙爆發起義的消息,他為未能參加這次起義而焦急。當時曾想返回波蘭參加鬥爭,被友人勸阻,未能實現。次年9月初在赴巴黎途經斯圖加特時得知起義遭沙俄鎮壓、華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強烈震撼。這些都在他當時的創作中留下瞭深刻印記。抵巴黎後,他放棄瞭去倫敦的計劃,在巴黎定居,從事鋼琴演奏、教學和創作活動。在這裡他除瞭與流亡巴黎的波蘭僑民密切交往之外,還結識瞭西歐文藝界許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蘭流亡詩人A.密茨凱維奇、德國詩人H.海涅、法國畫傢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樂傢V.貝利尼、匈牙利音樂傢F.李斯特等人。這些交往對肖邦精神生活的影響不可低估,特別是同法國女作傢喬治·桑相處的8年(1838~1846),對肖邦的思想、生活產生瞭深刻的影響。

圖2 1831年肖邦在巴黎居住過的賣魚街(繪畫)

  從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在創作上獲得瞭極其豐碩的成果。從1846年起,肖邦的創作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使對此一直抱著熱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擊,深深陷入失望和消沉的情緒之中;同喬治·桑之間愛情的破裂、故鄉親人和摯友的相繼去世、自己健康情況的不斷惡化,這一切都給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創傷,加重瞭他的悲哀和孤獨。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國逗留瞭一段時間,從事短期的教學和演奏活動。在那裡他為流亡國外的波蘭僑胞舉行瞭最後一次演奏會。回巴黎後健康急劇惡化,臨終時囑咐死後將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安葬。

圖3 肖邦手稿

  1830年之前的創作除少數作品外,在肖邦的整個創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它是肖邦一生創作的起點,其中已經閃耀著民族感情和民族風格的光輝,這在他的《d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27)、鋼琴與樂隊合奏的《波蘭主題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回旋曲》(1828)、《C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F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鋼琴與樂隊合奏的《降E大調大波洛奈茲舞曲》(1831)中都有鮮明的體現。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創作的兩部鋼琴協奏曲。這兩部作品富於浪漫主義氣質,對愛情生活的體驗,對幸福的熱烈向往,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明朗歡快情緒貫穿全曲。音樂富於民族民間色彩,《第二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有質樸優美的馬祖卡舞曲風格,《第一鋼琴協奏曲》末樂章主題則是一支帶有強烈的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的強勁、粗獷的旋律。1830年末至1831年華沙起義的短暫時間裡,肖邦的創作出現一個飛躍。《b小調諧謔曲》(1831)寫於逗留維也納時期。起義激起的愛國熱情同對祖國親人的思念交織在一起,構成一首既嚴峻又溫存的音詩。《c小調練習曲》(又稱《革命練習曲》,1831)、《d小調前奏曲》(1831)則寫於得知華沙淪陷之後,激憤、悲痛之情同嚴整洗練的藝術形式之間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成為肖邦早期音樂創作中的傑作。同時期創作的《a小調前奏曲》則充滿瞭迷惘、茫然的情緒,音樂構思奇特而新穎。

  1832~1845年肖邦進入瞭創作的全盛時期。此時的創作中,深刻的民族內容、富於獨創性的藝術形式和嫻熟的音樂風格使他的藝術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音樂創作涉及鋼琴音樂的各種體裁,從練習曲、前奏曲、馬祖卡舞曲、波洛奈茲舞曲、夜曲、圓舞曲、即興曲,直到結構更復雜的敘事曲、諧謔曲、奏鳴曲,都獲得瞭豐碩的藝術成果。

  肖邦的絕大部分練習曲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E大調練習曲》(1832)、《b小調練習曲》(1834)、《a小調練習曲》(1834)等最為突出。《E大調練習曲》是一首感情溫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調屬於肖邦創作的最優美的曲調之一,傾註瞭對祖國無限愛戀的感情。《b小調練習曲》則是一首充滿瞭陰鬱、激憤情緒的作品。它的主題緊張強烈富於戲劇性,而它的中部卻滲透著一種沉思、寧靜的悲涼氣氛。在適於主要表現單一形象的練習曲體裁中,采用如此強烈的雙主題對比的原則以造成尖銳的戲劇性沖突,這在肖邦的練習曲中是不多見的。《a小調練習曲》則情感嚴峻、氣勢磅礴,全曲由號角性的簡單音樂動機發展成為波瀾壯闊的巨流,把音樂推向戲劇性的悲壯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肖邦的三首奏鳴曲中,在內容的深刻性和藝術的獨創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1839),其中的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寄托著對華沙起義中為民族解放而獻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樂中最膾炙人口的篇章之一。

  夜曲是肖邦創作中最富於浪漫主義氣質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夜曲深受英國作曲傢J.菲爾德的夜曲的影響,追求音樂風格的細膩、華美和典雅秀麗,有比較濃厚的浪漫主義感傷情調。流亡巴黎後創作的夜曲在內容上愈加深刻,音樂風格也更富於個性化瞭。他的《c小調夜曲》(1841)完全擺脫瞭菲爾德的影響,主題樸實無華、嚴肅而又悲哀,音樂的發展愈來愈富於戲劇性。它標志著肖邦已經將夜曲的創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瞭夜曲的表現潛力,使它成為一種能容納深刻社會內容的音樂體裁。

圖4 臨終的肖邦(繪畫)

  肖邦的四首敘事曲均是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蘭的民族史詩和民間傳說相聯系。如《g小調敘事曲》(1835)的創作是直接受到瞭波蘭民族詩人密茨凱維奇的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的啟示。肖邦把握瞭為民族獻出生命的英雄華倫洛德的深沉、嚴肅、大無畏的性格及貫穿整個長詩的緊張的悲劇性氣氛,將它們體現在嚴整的奏鳴曲快板樂章的形式中。《F大調敘事曲》(1839)則取材於同一位詩人的民間幻奇故事詩《希維德什揚卡》。肖邦在這首敘事曲中沒有試圖去描繪或暗示原詩的故事情節,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現瞭兩個相互對立的情境,通過它們之間矛盾沖突的發展來揭示原詩的意境和感情氣氛。

  波洛奈茲舞曲是肖邦在這個時期創作中民族精神體現得最為強烈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波洛奈茲舞曲中的那種註重外在華麗效果的傾向,被一種深刻、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樸實無華、剛毅豪放的藝術風格所代替。肖邦或從波蘭民族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從緬懷祖國光榮的往昔,悲嘆今日淪亡的苦難中激勵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發他內心的鬱憤,振奮民族精神。《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38)是一首勝利凱旋的頌歌,貫穿始終的管弦樂隊般的豐滿強大的音響,展現瞭古代波蘭慶祝民族勝利的光輝燦爛的情景。《c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39)則是一首哀嘆祖國淪亡的沉痛音詩,主題的感情基調是悲哀和壓抑的,但絲毫沒有感傷。《升f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41)規模宏大,富於戲劇性,它同對波蘭歷史上民族戰爭情景的想象有聯系。悲壯嚴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憂鬱的中間部分形成對照,在波洛奈茲舞曲體裁中別具一格。《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42)是同類體裁樂曲中性格最剛毅、豪邁,氣勢最宏偉、磅礴的一首。其主題具有果斷、剛健的節奏,熱情豪邁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調式和聲,體現著不屈不撓的民族英雄豪傑的形象。樂曲中部富於鮮明的造型性,馬蹄聲同號角聲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戰馬奔馳、刀光劍影的古代沙場的情景。作曲傢思古的幽情同現實的感觸融合在一起,形成瞭一股洶湧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1846~1849年間,這一時期肖邦的創作呈現出明顯的衰退趨勢。《幻想波洛奈茲舞曲》(1846)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作品,雖然在這裡已聽不到像《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那樣高昂、豪邁的聲音,但那些由於對祖國、民族未來的某種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極富於感染力的。《g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f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後的兩部作品。前者是一首親切、溫存的歌,表達瞭對生活的最後一點眷戀;後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傾訴著對故國和親人的最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