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科橡膠樹屬一種。又稱巴西橡膠樹三葉橡膠樹,俗稱膠樹。高大喬木。所分泌膠乳的加工品橡膠,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在已知的產膠植物中以橡膠樹的產膠量最高,品質最好。樹的經濟壽命可達30年左右。世界上使用的天然橡膠,絕大部分由橡膠樹生產。

  歷史和分佈 橡膠樹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當地人民早已認識到橡膠有彈性和防水功能。1839年美國C.固特異發明硫化橡膠法,1888年英國人J.B.鄧洛普發明氣胎。此後橡膠在工業上的需要量劇增,促進瞭對野生橡膠樹的大規模引種馴化。此前英國人H.A.威克姆曾於1876年從巴西塔帕若斯河左岸的波姆附近地區(海拔70~90米)采集高產橡膠樹種子7萬粒,在英國倫敦丘園播種,成苗2 397株分別運往斯裡蘭卡、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以後在東南亞栽培的橡膠樹絕大部分是這批樹種的後代。1897年新加坡植物園改進瞭割膠方法,1915年荷蘭人V.黑爾滕等在印度尼西亞發明膠苗芽接法,促進瞭橡膠栽培業在東南亞的迅速發展。中國試種橡膠樹始於20世紀初。1904年雲南率先從新加坡引入膠苗8 000株試種成功。以後臺灣、海南島、雷州半島等地也相繼引種。至1950年,全國約有110萬株實生橡膠樹。1952年海南島、湛江和雲南南部開始發展橡膠種植,廣西、福建南部和廣東汕頭地區也有少量栽培。此後又經30多年的努力,選育出多個抗風、耐寒品種,制定瞭因地制宜的抗風防寒栽培措施,終於在北緯18°~24°地區大面積植膠成功。見橡膠北移。

  世界上現有37個植膠國傢,大都分佈於南緯10°至北緯15°之間,植膠面積共約1.1億畝。

  形態和特性 植株高20~40米。主根圓錐形。側根輪生,第一輪離地面10~20厘米,為主要吸收根系;第二輪離地面40厘米以上,起支撐作用。三小葉復葉。花小,單性,雌雄同株。蒴果,球形(圖1)。種子橢圓形,具褐色斑紋,種背常隆起,種腹略扁平。樹皮是產膠組織——乳管系統的所在部位,生產上常由外向內將其分為粗皮、砂皮、黃皮(含有大量乳管,為主要產膠部分)、水囊皮(割膠隻割到水囊皮之外)和形成層。

圖1 橡膠樹形態

圖2 割膠

  對環境條件的適應性較強。特別是對溫度敏感。要求光照度500~30 000勒(克斯),30℃能正常生長和產膠,40℃以上時嫩葉灼傷。在15℃以下,低於10℃時出現輕微凍害以至枝梢枯死。要求年降水量為1 500~2 500毫米,靜風與肥沃土層深厚的立地條件,生長和產膠的最適溫度為25~28℃。種植一般要求土層厚1米以上、有機質豐富、結構疏松、排水良好的肥沃酸性土壤。可用種子或芽接繁殖。

  割膠和用途 科學割膠是達到高產穩產的重要環節,通常決定於開割標準、割線斜度和長度、開割高度、樹皮消耗量、割膠深度、割膠制度等。在新林段的芽接樹幹離地100厘米處或實生樹幹離地50厘米處,當莖圍達50厘米的株數占林段總株數50%以上時,即達開割標準(圖2)。割膠多在清晨進行。原生皮可割10年左右。割面的再生皮經七八年恢復到原來的厚度時又可割膠。割膠15年後,可采用化學刺激割膠,以提高產量。

  天然橡膠是異戊二烯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很好的彈性、絕緣性、強伸性和較好的防水性、氣密性、耐磨性,因而用途很廣,與鋼鐵、石油、煤炭並稱為4大重要工業原料。現在世界上的橡膠制品已達5萬餘種,主要用於制造飛機、汽車等所用的輪胎。一些發達國傢的橡膠消費量(包括合成橡膠)與鋼鐵消費量的比例為1∶100~1.5∶100。橡膠樹種子含油率22%~25%,油為半幹性,可用作制造油漆、肥皂、醇酸樹脂等的原料;精煉去毒後可供食用。果殼能制活性炭、糖醛等。木材經處理後,可制作傢具、紙漿、纖維板、膠合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