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象牙上雕刻出各種圖案和形象。通常也指用象牙雕刻而成的傳統雕刻工藝品。簡稱牙雕

19世紀象牙鏤雕“佛本生傳”(西藏博物館藏)

  沿革 牙雕歷史悠久。中國象牙雕刻的發展經歷瞭4個時期。

  ①原始社會時期(前5000~前2000)。最早的牙雕工藝品是公元前4800多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小盅、匕等。這些牙雕已運用掏膛、淺刻、磨光等工藝。在前4300~前2500年的山東寧陽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瞭象牙鏤雕筒、象牙梳及牙珠、牙管等。其中象牙鏤雕筒以整段象牙掏空、鏤雕而成;象牙梳以鉆圓孔、陰刻、鏤雕等技法制成。大汶口牙雕比河姆渡牙雕在工藝上進瞭一步。

  ②商周時期(前16世紀至前256年)。河南安陽殷墟出土象牙的梳、筒、杯、碟、碗、鶚尊、飾片等,其中婦好墓出土的兩件象牙杯最為珍貴,體現出高度的藝術水平。其中一件夔銴杯通體以雙線陰刻繁縟的饕餮、夔龍、鳥等圖案,其口、眼、眉、鼻及身部鑲嵌綠松石,圖案周圍刻以細纖的“回”紋作為襯托。另一件象牙帶流虎銴杯,高42厘米,直徑10.6~11.2厘米,壁厚0.9厘米,是現存歷史上最高的象牙杯。

  西周史籍記載的牙雕工藝品有尊、觚、笏,以及象牙裝飾的床、象輅等。春秋初期的劍柄鞘牙雕工藝品,以整根象牙雕刻而成,鞘中掏空,外表淺刻精細的蟠夔紋。

  ③秦、漢至宋時期(前221~公元1279)。這一時期象牙數量不多,極為珍貴,由宮廷控制,禁止民間使用。宮廷使用的牙雕工藝品有印、笏、牌、束帶、尺、刀柄、劍鞘、發簪、球等,但傳世和出土文物很少。唐代出現染色、傅彩的牙雕工藝品,即將象牙雕成器具,磨光後染成紅、藍、綠等色,再在其上鏤刻圖案,有的又在鏤刻的圖案上施以彩繪。這一技法對後世的象牙雕刻產生深遠的影響。宋代出現象牙球,即以一塊完整的象牙,從內至外,逐層雕鏤成一層套一層的同心圓的薄殼牙球。當時已有三層,各層可自由轉動,稱為鬼工毬。金代女真族的牙雕腰帶稱為吐鶻,大多以狩獵為題材。此外,金代宮廷還明文禁止民間以象牙制作器皿或裝飾刀柄、床榻等。

  ④元、明、清時期(1279~1911)。這一時期的牙雕工藝有較大發展。元代官府設有牙雕作坊。帝王禮儀繼承古制,出行乘象輅,車輛和坐騎上裝飾象牙雕刻的龍、螭等圖案,並飾以描金。在社稷祭祀禮儀場合,官員都使用牙笏。禦用監負責造辦禦前所用的牙雕工藝品。

  清代象牙進口增多,為牙雕的發展提供瞭物質基礎。在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設有牙雕作坊,專為宮廷雕刻象牙器具,並從江蘇、廣州招募優秀匠師施天章陳祖章黃振效等進宮。他們留下的傳世作品有“漁傢樂筆筒”和乾隆年間的牙雕珍品“月曼清遊圖冊頁”。清代,除宮廷外,廣州、蘇州民間牙雕也很興盛。廣州牙雕的品種很多,以鏤雕的象牙球和龍舟最為突出。乾隆年間,廣州匠師翁伍章制作的象牙球已有9~12層,後經其子翁彤、孫翁昭的努力,到20世紀初,象牙球已達26層。廣州牙雕風格趨向寫實,且吸收大卷葉等外國圖案的長處,以染色、螺旋狀的連接部件為特色。蘇州牙雕吸收竹刻、繪畫等傳統藝術的長處,各種圖案古色古香,有著清淡明朗、秀美野逸的風格。

  原料和制作工藝 牙雕的原料是象牙,象牙是象的上腭的兩顆門齒,其主要成分為磷酸鈣和其他有機質,質地縝密而有韌性,硬度為2.5莫氏度,有紋理。象牙主要分非洲象牙和印度象牙兩種,以前者為主。非洲象牙長約2米,重20~90千克,分硬象牙和軟象牙兩種。硬象牙外表為深紅棕色;軟象牙色澤較淺,近似乳白色。印度象牙色澤比非洲象牙白,在大氣中容易變黃。牙雕的制作工藝主要有選擇牙料、鑿粗坯、雕刻細部、修光、打磨等工序。首先,根據作品需要選擇牙料。如牙料下端的中空部分,適宜於雕刻筆筒;中段和上端的實心部分,適宜於雕刻藝術品。鑿粗坯是用木棒捶打鑿刀,雕刻粗坯。在粗坯的基礎上,用刻刀雕刻細部,然後修光、打磨,使外表光澤滋潤,充分顯示出象牙美麗的質地。象牙雕刻的技法有陰刻、浮雕、圓雕、鏤雕等,其中以鏤雕為特色。

  產地和品種 中國象牙雕刻主要產於北京、廣州等地。品種有人物、花卉、亭臺樓閣、山水風景、仿古器皿、象牙球、粉盒、印章、首飾盒、胸針、鼻煙壺、國際象棋、筷子等。北京牙雕以人物圓雕見長,題材多為仕女、武將、神佛等,著名的匠師有王彬、曹斌、楊士惠等。“蟈蟈白菜”是北京牙雕的獨特傳統品種。廣州牙雕以玲瓏剔透的鏤雕技法而聞名。翁榮標繼承其父翁昭的技藝,在1978年成功制作45層的象牙球。“畫舫”、“蟹簍”是廣州牙雕的獨特傳統品種。

  因象牙為名貴雕刻材料,價格昂貴,野生象被大肆濫捕,數量急劇下降,故亞洲象及非洲象均為瀕危物種,受到國際上和中國政府的重點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自1991年起全面禁止象牙及其制品的國際貿易。中國刑法對走私、非法收購、運輸、出售象牙及其制品的犯罪行為規定瞭極為嚴厲的刑事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