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劇種。流行於湖南及江西萍鄉、吉安等地。用中州韻、長沙方言演唱。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彈腔4種聲腔。高腔由弋陽腔逐漸地方化後形成。又受青陽腔和地方音樂的影響,在曲牌中加入大段滾唱,形成“放流”。低牌子是一種曲牌聯套體結構的唱腔,唱時用嗩吶或笛子伴奏,配以鑼鼓。昆腔傳入,稍晚於弋陽腔,清初曾一度盛行,但到清末,日漸減少。清代中葉徽調和漢調流入,湘劇始有彈腔(又稱亂彈),稱為南北路。南路相當於二黃,北路相當於西皮。同治、光緒以後,彈腔成為湘劇的主要唱腔。腳色行當分大靠把(正末)、二靠把(副末)、唱工(正生)、小生、大花臉(大凈)、二花臉(二凈)、紫臉(重唱的凈)、三花臉(醜)、正旦(青衣)、做工旦(花旦)、蹺旦(貼,包括小旦、武旦)、婆旦(老旦)等。小生不僅有文巾、羅帽、雉尾、蟒靠之分,而且有窮、文、富、武4種戲路做派(即富貴衣小生、褶子小生、袍帶小生、武打小生)。生行的表演,如《祭風臺》中拖鞋而出的“趿鞋路”,《金沙灘》中金雞獨立的“船路”,《金馬門》中踉踉蹌蹌的“醉路”,以及旦行《蝴蝶媒》、《溫涼盞》中的大腳婆路,與正旦合演《琵琶上路》中的滾唱,都有獨特的表演和唱功。湘劇高腔有曲牌300餘支,南曲多於北曲;低牌子曲牌名多與高腔相同,唱時字多腔少;彈腔(亂彈)中除南、北路外,尚有反南路(反二黃)、反北路(反西皮),以及平板(四平調)、安慶調(吹腔)、七槌半(南羅,即羅羅調)。樂隊原為文場2人,武場4人。樂器有二弦、月琴、笛、嗩吶、鼓板、大鈸、大鑼、小鑼等,現已有所發展。

湘劇《五臺會兄》劇照(董武炎飾楊延德, 王永光飾楊延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