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科芭蕉屬一種。多年生大型常綠草本植物。又稱牙蕉。熱帶水果。原產東南亞、中國南部和印度,漢楊孚著《異物志》中即有記述。據《齊民要術》記載,在6世紀以前中國南方已普遍作商品栽培。20世紀以來,南北緯30°以下熱帶、亞熱帶地區已有140個國傢和地區生產香蕉。以巴西、印度、印尼、菲律賓、厄瓜多爾、泰國為主產地,墨西哥、哥倫比亞、洪都拉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等國出口較多。

  形態和特征 通常所見的香蕉莖幹是黃綠色帶有紫褐斑紋的假莖,一般栽培種高2~5米。假莖由多層覆瓦狀的葉鞘緊包而成,起支撐和輸導作用。葉長而闊,一般長75~130厘米,寬30~50厘米,先端圓鈍,葉柄粗短,有葉翼,葉柄基部對稱而斜向上,成螺旋式互生排列。新葉由假莖中心抽出後在頂部展開。根系是從地下莖抽出細長肉質不定根,通常為2~4條一組並生,伸展寬度可達1~3米。從球莖上部抽生的水平根多分佈在10~30厘米深的地表層,從球莖底部生根不多,垂直向下生長,可深達1~1.5米。球莖是整個植株的營養儲存中心,球莖上還著生芽眼,長出吸芽。吸芽生於球莖四周,早期依靠母株供應養分,形成球莖和根系後即成為獨立植株。植株轉入花芽形成階段,由地下莖的頂生分生組織迅速成長的真莖從假莖中心伸出。一般用吸芽繁殖至開花結實需11~13個月,大小葉長出30片左右即抽蕾,花序的基部是能結果的雌花,前端是雄花,中部為中性花。花軸分為若幹段,花段在花軸上作螺旋狀排列,每段著生小花10~20餘朵,稱為一梳。漿果,果肉黃白色有濃鬱香味。栽培種是單性結實,無種子,大蕉、粉蕉偶爾有黑色硬質種子。

  類型和品種 香蕉種類繁多,大多數是原始野生種尖芭蕉長梗蕉的後代(以A代表尖芭蕉的染色體組,B代表長梗蕉的染色體組)。香蕉(AAA)是尖芭蕉演化而成的三倍體,大蕉(AAB)、粉蕉(ABB)則是兩種野生蕉雜交後代三倍體。栽培蕉多數為三倍體,其形態性狀雖有差異,但通常都統稱為香蕉。現今的栽培種類分類比較復雜。由於長期采用無性繁殖,品種數量較少,全世界估計300個左右,亞洲約有130個,其中40個由體細胞變異而成。根據形態特征和經濟性狀可分為香蕉、大蕉和粉蕉三大類:①香蕉(AAA)。植株粗壯開張,假莖黃綠色帶有紫褐斑點。小果彎曲,成熟後棱角小橫切面近圓形,果肉黃白,清甜味濃,皮薄,外果皮與中果皮不易分離,無種子。是栽培面積最大,經濟價值最高的一類。②大蕉(AAB)。植株高而壯實,不大開張,假莖綠色。小果較大而身直,棱角顯著,果肉杏黃色而無香味,甜中有微酸,皮厚,外果皮與中果皮可分離。在非洲東部與中部以及印度南部和熱帶美洲,作為糧食用的煮食蕉多為此類。③粉蕉(ABB)。植株較高瘦,假莖淡黃綠色有紫紅斑紋。小果近圓形隱約仍可見有棱,果身較短,果皮黃色,果肉乳白色,柔軟甜滑,皮薄。抗逆性較香蕉強,但不及大蕉。

  栽培管理 多采用組織培養法,主要用選種植株的莖尖、芽尖、根尖、花蕾、果把等體細胞培養出試管苗,在試管內生根和長出葉片,然後移至田間育成芽苗。香蕉周年可結果,夏秋高溫多濕季節從現蕾至收獲僅90天左右,冬春低溫幹燥季節則需150~180天。生長最適溫度為24~32℃,10~12℃時生長不良,3℃時葉片會嚴重受傷。因此在亞熱帶地區種蕉,宜選擇地勢開闊、無冷空氣積聚和能排能灌的朝南坡地。春植、秋植均可。香蕉速生高產,需肥量大,要充分滿足花芽分化前的營養需要,以增加小果梳數。對球莖四周抽生的吸芽一般隻留一芽繼代結果,其餘要及早除去,以免延遲花期,降低產量。抽蕾後期常疏除不能結果的花蕾,以減少養分消耗。有臺風襲擊的地區栽植後要立柱縛固防風。越冬蕉果要用塑料薄膜蓋頂或包紮果軸。蕉果七八成熟度時即可采收,經催熟後食用。過熟采收不利於儲運。

  香蕉病害嚴重。中國蕉區為害最大的是束頂病,大蕉易感染葉心腐病。主要防治方法是砍除病株,杜絕傳染源。主要害蟲有香蕉象鼻蟲香蕉卷葉蛾以及根線蟲等,發現後要及時噴藥防治。

  經濟價值 香蕉為“四大水果”之一(另外三種是蘋果、葡萄、柑橘),栽培范圍廣,生長快,味道香,營養好。每100克可食部分約含碳水化合物20克,蛋白質1.2克,脂肪0.6克,還含鈣、鐵、磷等礦物質和維生素A、B、C、D。果實除鮮食外,可制果幹、果粉、果醬,可炸食或用以做餡和佈丁等。莖、葉可加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