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後段的文化。因山西省沁水縣下川遺址而得名。分佈於沁水、陽城、垣曲三縣相毗鄰的中條山、曆山一帶。1970年發現,後多次調查和發掘。是華北地區細石器文化傳統的典型代表。據碳–14測年距今3.6萬~1.3萬年。有研究者估計為距今2.4萬~1.6萬年。

圖1 尖底石鏃

  石制品以細石器(見石器)為主體,有細石核、細石葉、刮削器、尖狀器、錐鉆、石鏃、雕刻器、鋸齒刃器、琢背小刀等。細石葉以間接打擊技術產生。石鏃數量多,在狩獵中發揮很大作用(圖1)。琢背小刀有特色,類型多樣,刃緣多不加修理直接使用(圖2)。石鋸與峙峪文化的鋸齒刃器相似。扁底三棱尖狀器可裝柄制成狩獵用的矛。細石器的大量出現,表明當時已普遍使用復合工具,即以細石器鑲嵌成刀、鋸、短劍,以及制成弓箭、標槍等新型投射武器。石制品中另有少量粗大石器。其中錛狀器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工具,礪石用於磨制骨器,研磨盤可能用來碾磨植物種子。從出土物可知,下川文化的先民過著以狩獵為主、采集為輔的經濟生活。工具的進步表明,此時的生產力較以前的舊石器文化有瞭很大提高。下川文化繼承峙峪文化的先進因素,代表瞭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器制作技術的最高水平,為新石器時代高度發達的細石器工藝準備瞭技術條件。對下川文化的研究,揭示瞭由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過渡階段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情景。

圖2 長方形琢背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