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西北民族名。地處回紇西北三千裡,約當今葉尼塞河上遊。漢作鬲昆,又作隔昆,或堅昆;南北朝至隋作護骨,或結骨契骨紇骨;8世紀中葉鄂爾渾突厥文碑作Qïrqïz,唐朝通用的漢譯名是黠戛斯,或紇扢斯

  唐初,黠戛斯斯屬薛延陀汗國。貞觀六年(632),唐朝發使聘問。二十二年,其首領失缽屈阿棧入唐,唐以其部為堅昆都督府,任失缽屈阿棧為都督,隸燕然都護府。東突厥再興後,使黠戛斯臣服。8世紀中葉,回紇興起,取代瞭突厥的勢力,黠戛斯被打敗,為回紇屬部。9世紀30年代末,回鶻汗國內亂,不久,黠戛斯發兵攻滅之。回鶻部眾分數支南下和西徙。黠戛斯追擊西遷回鶻部眾,曾一度占領安西與北庭,但不久退出。此時黠戛斯可汗牙帳由睹滿山(又作貪漫山,今葉尼塞河上遊薩彥嶺)之北遷到睹滿山之南;南鄰吐蕃,西南連葛邏祿。吐蕃之通葛邏祿,畏懼回鶻抄掠,往往需借黠戛斯護送。會昌五年(845),唐曾冊立黠戛斯可汗為宗英雄武誠明可汗。

  黠戛斯人赤發皙面;也有黑發之人,傳說為漢代李陵之後。主要從事遊牧,兼營漁獵,也有少量的農業。擅長冶金術。信仰薩滿教,稱為“甘”。使用類似北歐的如尼字母拼寫的文字,這種文字一直流傳到其東南鄰族突厥與回鶻。已有貧富分化,出現瞭階級的對立,但仍保持著相當濃厚的原始社會的殘餘。

  黠戛斯在契丹興起並據有漠北時,稱轄戛斯,遼朝在其地設有轄戛斯大王府。宋代稱之為黠戛司,但對其情況卻不甚瞭瞭。金代稱之為紇裡迄斯,蒙古人稱之為吉利吉思,清代隨著準噶爾人的叫法稱之為佈魯特。阿拉伯文、波斯文史料也有關於他們的記載。

  關於黠戛斯從葉尼塞河流域南遷到天山地區的過程,現仍無準確翔實的敘述。大致說來,西遼的西遷和13世紀蒙古的西征都影響到黠戛斯,促成部分黠戛斯人南遷。15世紀以後,黠戛斯人被準噶爾人驅逐出七河流域(巴爾喀什湖以東,伊犁河等七條河流流程區域),遷到中亞費爾幹納一帶。18世紀中葉,清朝平定準噶爾,部分黠戛斯返回七河流域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