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旁遮普地區的民族宗教。“錫克”(Sikha)在巴厘文或梵文中原意均為“門徒”,因該教信徒自稱祖師的門徒而得名。該教由印度教毗濕奴虔信派運動,特別是伽比爾宗教思想體系發展而來,也受到伊斯蘭教蘇非派的影響。15世紀末由第一代祖師那納克創建於旁遮普。至第十代祖師戈賓德·辛格,宣佈以後再無祖師,以前集中於祖師和教區長手中的宗教和世俗權力,轉交給錫克教徒公社“卡爾沙”(意為“純潔”)。規定教徒成年時必須參加該教教團典禮。典禮由5名首領主持,一面用雙鋒劍攪拌糖水,一面誦唱贊歌。參加者共用一杯輪流飲糖水,象征消除種姓差別。而後要蓄長發、加發梳、短衫至膝、戴鐵手鐲、佩劍。在戈賓德·辛格領導下,該教團多次打敗莫臥兒王朝和印度土邦的聯軍。1857年在印度民族大起義中,錫克教所控制的旁遮普效忠英國,並在鎮壓起義中起瞭作用。印度獨立後,少數民族特權被廢除,錫克教徒極為不滿。1966年,在錫克教徒的要求下,旁遮普分割為以錫克教徒為主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哈裡亞納邦。旁遮普邦的錫克教徒占總人口的51%,以旁遮普語為邦標準語。

錫克教十代祖戈賓德·辛格

  錫克教的主要經典是《阿底格蘭特》(意為“原初聖典”),為第五代祖師阿爾瓊編纂,通用版本在1704年經戈賓德·辛格審訂,並要求教徒以後奉該經典為祖師。全書共收3 384首贊歌,主要闡述該教基本信仰和哲學思想,記述歷代祖師生平事跡及對他們的頌揚。卷首的晨禱歌,包括那納克祖師所寫的38首贊歌和前後兩首引頌,是對教義的概述,為教徒每天早晨所必讀。錫克教反對偶像崇拜,廟裡除聖典《阿底格蘭特》外不供奉任何神像。該教接受印度教關於輪回、業報和解脫的教義,但強調神是唯一的,它是世界的創造者,神是全知全能的、公正仁慈的;隻靠人類的理智無法理解神,隻有依靠祖師的指導,努力修行,默念神的名字,通過神秘的直覺,才能與神交接,親證神,才能獲得最後解脫。該教反對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和煩瑣教規,反對歧視婦女,提倡人人平等,反對不勞而獲,提倡自食其力。

  錫克教的主要聖地是阿姆利則的哈蒙底兒寺,即金廟,為第五代祖師阿爾瓊創建於1601年。其次為那納克的誕生地嫩加納(巴基斯坦拉合爾附近)。錫克教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祭祀儀式,有出生後的命名儀式、成年時的獻身儀式、結婚時的婚禮儀式和死後的殯葬儀式。錫克教也紀念印度教的節日,另加上第一代和第十代祖師的誕辰,第五和第九兩代祖師的殉教日。該教最隆重的節日,是3~4月間的 拜薩哈節 ,即卡爾沙教團成立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