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南部國傢。全稱希臘共和國。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幹半島南端,東瀕愛琴海,西濱伊奧尼亞海,南臨地中海,北與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接壤。面積131 957平方千米。領土由大陸、半島和島嶼組成,島嶼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5%。海岸線綿長、曲折、多港灣。人口1 131萬(2010)。全國劃分為13個大區,52個州(包括擁有很大自治權的聖山“阿索斯神權權共和國”)。首都雅典。

  自然地理 山地為主,島嶼眾多,岸線曲折。地震多發。全境4/5是山地,山脈一般呈東北—西南走向。西部的品都斯山脈縱貫希臘中部,南北伸展270多千米,寬40~60千米,為迪納拉山脈的南延部分,平均海拔2 650米。東北部與保加利亞邊境的羅多彼山脈,東西綿亙,山體廣闊,山坡平緩渾圓。品都斯山脈以東的色薩利,是全國最大的內陸山間盆地,盆地東北山地高聳,其中奧林波斯山海拔2 917米,為全國最高峰,在古代被視為希臘諸神的居所。沿海地帶在愛琴海沿岸有狹小而分散的平原。隔科林斯地峽與北部相鄰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以山地高原為主,其西端沒入海中,構成愛琴海南緣的島弧。島嶼眾多,主要島嶼有克裡特島,以及北斯波拉澤斯群島、南斯波拉澤斯群島、基克拉澤斯群島和伊奧尼亞群島等。這些島嶼一般均為陸地山脈在海中的延伸部分。本土與島嶼岸線總長達15 021千米,為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傢之一。深入內陸的科林西亞灣與薩羅尼科斯灣被科林斯運河溝通。薩羅尼科斯灣的比雷埃夫斯和西部沿海伊奧尼亞群島中的克基拉島(科孚島)為優良港灣。位於地震活躍區,1978年的地震使北部城市塞薩洛尼基造成嚴重破壞。南部與中部屬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幹燥,冬季溫和濕潤。北部為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平均氣溫冬季0~13℃,夏季23~41℃。年降水量因受品都斯山脈的影響,從西北部克基拉島的1 320毫米遞減至雅典的約400毫米。河流短促湍急,夏多斷流,少航運之利。主要有阿謝洛奧斯河、阿利阿克蒙河與斯特裡蒙河等。自然資源比較貧乏,以鋁土為主,次為褐煤。鈾、石油、石棉、鎳、菱鎂礦與大理石等也有一定的儲量。

圖1 奧林波斯山

圖2 雅典城市一角

  居民 人口中大多為希臘人,餘為馬其頓人、土耳其人、保加利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等。希臘語為官方語言,英語與德語等廣為流行。東正教為國教,大部人為其信徒。少數信奉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2000~2006年平均每年為3‰。平均預期壽命男性75歲,女性80歲。全國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約86人(2010),分佈很不均衡,總人口的1/3以上集中於雅典大都市區,塞薩洛尼基為全國第二大城市。

  歷史 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早在公元前30世紀~前11世紀,克裡特島出現歐洲文明最早的米諾斯文化。前16世紀~前11世紀,伯羅奔尼撒半島出現邁錫尼文化。前12世紀相繼被來自北方的多利亞人取代。前8世紀出現眾多奴隸制城邦國傢。到前5世紀,雅典的經濟、對外貿易和圍繞地中海所建立的殖民地均盛極一時,其文學、建築、藝術和哲學的發展和繁榮都達到瞭頂峰。隨後,由於主要城邦之間敵對征戰不斷,漸使古希臘的政治、經濟與軍事趨於衰落。

  公元前338年被馬其頓占領。前146年被羅馬吞並。公元4世紀後屬拜占廷帝國。11世紀起,諾曼人與法蘭克人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建立封建王國,威尼斯人則控制瞭伊奧尼亞海與愛琴海域的許多島嶼。1453年拜占廷帝國滅亡後,奧斯曼帝國幾乎吞並瞭整個希臘,並進行瞭長達數百年的統治。1821年希臘爆發獨立戰爭。1832年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中希臘和愛琴海域諸島的范圍裡建立希臘王國。1863年伊奧尼亞群島歸屬希臘。1881、1913、1918年,色薩利、伊庇魯斯、馬其頓與色雷斯先後成為希臘領土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土耳其居住的希臘人被大批驅逐回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納粹德國侵占,希臘人民在“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下,奮起抗戰,1944年10月15日全國解放,恢復獨立。1967年廢黜國王,實行軍人統治。1973年建立希臘共和國。

  政治 希臘實行總統議會共和制。總統為國傢元首,任期5年,可連任一次。立法權屬議會和總統,行政權屬總統和總理,司法權由法院行使。1986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對總統的權力有較大的限制。希臘議會實行一院制。立法和監督政府工作為其主要職能。議會選舉每四年一次。希臘軍隊受本國與北約雙重指揮。總統為名義上的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總理負責國防政策和軍隊建設,並任最高國防委員會主席。國防部長在總理領導下,實施國防政策和管理武裝部隊,總參謀長主管作戰指揮機構。實行義務兵役制。正規軍總兵力15萬人,其中陸軍11萬、空軍2.1萬、海軍1.9萬。軍隊裝備良好,2005年軍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26%。

  經濟 希臘是歐洲聯盟各國中經濟欠發達的國傢之一。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 301.73億歐元。長期以來,農業和農產品(煙草與幹果等)出口在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步實現瞭工業化。旅遊業發展迅速。1981年成為歐共體成員國後,經濟發展外部環境不斷改善。2004年全國就業總人數中,服務業占64.9%,工業占8.8%,農業占19.9%。旅遊業、海運業與僑匯是希臘經濟的三大支柱和國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工業基礎較薄弱。2010年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8%,主要工業有采礦(鋁土與褐煤)、冶金(鋼鐵、煉鋁)、造船、卷煙、紡織、服裝、制鞋、水泥和化肥等。工業企業規模較小,技術落後。為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政府鼓勵利用本國豐富的褐煤和水力資源,提高燃煤電站發電能力,並增建水電站。工業分佈集中於大雅典(包括比雷埃夫斯),約占全國工業產值的2/3。塞薩洛尼基是第二大工業中心。

  2010年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8%。全國雖有約30%的土地用於耕作,因缺少灌溉和傳統的小規模土地經營方式,農作物的單位產量較低。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主要農產品都能自給自足。主要谷物有小麥、大麥、玉米和稻米。經濟和園藝作物有煙草、棉花、甜菜、蔬菜、葡萄、橄欖和水果(柑橘、蘋果等)等,其中煙草與橄欖油為主要出口農產品。畜牧業以飼養牛、羊為主。近海漁業,因受過度捕撈與污染的影響,在農業中已不占主要地位。

  旅遊業是希臘獲得外匯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最有活力的產業之一。希臘是西方古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為人類歷史的博物館,古跡眾多,雅典衛城、阿索斯山、埃皮達魯斯遺址、塞薩洛尼基的歷史建築、羅得島的中世紀古城、奧林匹亞考古遺址、提洛島等,均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他名勝還有克裡特迷宮、聖山等。希臘有綿長的海岸線、風景如畫的海灘和海島,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使其成為歐美大量遊客的目的地。隨著2004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龐大的奧運工程為旅遊業留下無窮的資源,奧運遊為希臘旅遊業的新領域。2006年,旅遊收入為120億歐元,來希臘旅遊人數約1 500萬人次。2010年入境旅遊人數為1 327萬人。

圖3 科孚島風光

  世界最大的海運國之一。海運業是國傢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2010年,希臘擁有船隻2 096艘,總噸位4 308萬噸。全國港口眾多。主要港口有比雷埃夫斯、塞薩洛尼基、沃洛斯與帕特雷。國內運輸以公路為主,鐵路為輔。2005年高速公路總長2 186千米。近年來,在歐盟援助下,正在建設縱貫南北和橫亙東西兩條高速公路幹線。鐵路總長2 385千米(2004),縱貫南北的鐵路幹線溝通瞭東歐、南歐一些內陸國傢南下地中海。從塞薩洛尼基通往土耳其伊斯坦佈爾的鐵路是連接亞歐大陸的重要通道之一。雅典和塞薩洛尼基為重要鐵路樞紐。各島嶼之間的往來主要靠海運。雅典的埃利尼科機場是全國最大的國際機場和東地中海地區空運中心之一。

  外貿進出口總額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9.35%(2010),其中68.98%為進口,31.02%為出口。貿易逆差主要依靠旅遊業、海運業、歐盟津貼和僑匯收入等來彌補。希臘與100多個國傢有貿易聯系,歐盟成員國是最大的貿易夥伴,約占其進出口總額的64%以上。主要出口貨物為食品、烤煙、紡織品、橄欖油與水泥,進口貨物為原材料、石油及石油產品、天然氣、日用品和交通運輸設備等。主要出口對象國為德國、意大利、英國和美國。進口商品主要來自意大利、德國、法國、荷蘭和英國。

  2009年底爆發主權債務危機。2010年財政赤字241.93億歐元,公共債務3 285.88億歐元。2001年1月1日起采用單一的歐盟貨幣——歐元,並在國內流通。主要銀行有國民銀行、農業銀行、阿爾法信托銀行與商業銀行。有許多外國銀行在希臘開設分支機構。雅典是全國銀行與證券交易中心。

  文化 實行9年義務教育制,公立中小學免費入學,大學采用獎學金制。2007年教育經費為56.92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79%。著名大學有雅典大學(1837)、克裡特大學、卡波迪斯特裡亞大學(1837)、雅典工科大學(1836)、亞裡士多德大學(1925)。雅典是全國文化教育中心。希臘主要日報有《新聞報》、《自由新聞報》、《海日報》。雅典通訊社為官方通訊社,與世界各主要通訊社均有聯系。1938年成立的希臘廣播和電視組織,受政府新聞部領導,統一管理3個國營廣播電視臺。

  對外關系 維護民族利益和國傢安全是希臘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保持同美國與歐盟的密切關系、改善和發展同巴爾幹鄰國的關系為其外交的重點。希臘是北約成員國,在軍事上長期依賴美國,兩國簽有防務合作協定。美國每年向希臘提供3億美元的軍事援助,主要用以購買美國軍火。美國在希臘有一個軍事基地。經濟上與歐盟關系密切。自1981年加入歐共體後,獲得的大量經濟援助是其改善交通、通訊狀況,提高環境質量及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2001年4月歐盟與希臘簽署的《第三國援助框架方案(2000~2006)》,陸續向其提供58億歐元的援助。希臘重視發展同巴爾幹國傢的區域合作。1998年,希臘、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馬其頓、意大利和羅馬尼亞6國同意共同組建南歐多國快速反應部隊,以維護東南歐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希臘與土耳其多年來在愛琴海的大陸架劃分和石油開采權益、少數民族地位與塞浦路斯等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但近年通過談判,兩國關系有所緩和。希臘註重發展同俄羅斯的關系,兩國簽有友好合作條約和經濟、科技、旅遊與軍事合作等多項協定。1995年兩國商定,並與保加利亞共同投資修建一條穿越三國長300千米的輸送裡海石油的管道。1972年希臘與中國建交。2006年1月希臘總理對中國正式訪問,簽署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聯合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