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說傢、散文傢、古典文學研究傢。原名吳祖襄,安徽涇縣人。卒於北京。中學時期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開始發表詩文。1929年秋入清華大學。九一八事變後參加“社會科學研究會”和“反帝同盟”。這期間的小說,如《離傢的前夜》、《菉竹山房》等,大多表現封建宗法制度對婦女、青年的壓迫,藝術上含蓄嚴謹、細緻精微。受茅盾《子夜》出版的影響,陸續發表小說《一千八百擔》、《天下太平》、《樊傢鋪》等,真實有力地表現出20世紀30年代中國農村急劇破產、、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勢,贏得文壇贊譽。這些作品收入《西柳集》(1934)和《飯餘集》(1935)。1935年起,被聘為馮玉祥的國文教師及秘書。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抗戰時期創作長篇小說《鴨嘴嶗》(又名《山洪》),反映農民、士兵抗日意識的覺醒。1946~1947年隨馮玉祥訪美。此後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和中文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擔任中國作傢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等職。1952年起任北京大學教授。幾十年間潛心於古典文學尤其是明清小說研究,並出任《紅樓夢》研究會會長。其主要研究成果整理為《中國小說研究論集》(1998)。另著有《說稗集》(1987)、《拾荒集》(198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