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西方文明東傳入中國的歷史事件。在中國數千年文化史上,有兩次重大的外來文明入傳並產生深遠影響的事件:一是起自西元初東漢時期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中國古代宗教、文化藝術、哲學等都產生重大影響;一是16世紀晚期明末至20世紀初清末的西方天主教與科學技術的傳入,對中國科學技術、思想和文化都產生重大影響。16世紀晚期西方傳教士大量來華,面對有著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中國,採取“科技傳教”的策略,從而將天主教教義、宗教倫理知識以及大量西方科學技術術,傳入中國。歷史上稱這一歷史事件為“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始自1582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圖1),止於20世紀初。300多年間大致以清雍正二年(1724)禁教等為界,前後分為兩次。

圖1 利瑪竇像

   第一次西學東漸  1582年利瑪竇到中國澳門,次年與羅明堅進入中國內地,開創科技傳教的局面。1724年雍正皇帝下令禁止傳教和1773年羅馬教皇下令取締耶穌會,宣告第一次西學東漸失敗。100多年間,伴隨宗教的傳播,西方的科學技術大量傳入中國。

  西方天文歷法知識東傳 1582年利瑪竇帶進中國一幅反映地圓說的世界地圖,這是西方地圓說第一次傳入中國。以後,他在中國內地制造天球儀、地球儀、日晷等天文儀器;最早把西方於1582年3月頒行的按照儒略歷修改而成的現行公歷,介紹到中國;著譯《經天談》(1601)、《乾坤體義》(1605)、《渾蓋通憲圖說》(1607)等,介紹地心說和地球、太陽、月亮、黃道、坐標系、經緯度等概念,以及西方測定的各種星體等。明朝廷特設歷局,聘請傳教士參與,修成《崇禎歷書》(1634)。清初,《崇禎歷書》被修改為《西洋新法算書》(或稱《西洋新法歷法》,1645)。它們使中國古代天文學體系發生根本性變化,由傳統的中國算學體系轉變為歐洲古典幾何學體系。康熙帝親政後,啟用湯若望、南懷仁(圖2)等傳教士主持欽天監業務,同時使用大統歷、回回歷和西洋歷。傳教士著譯《天問略》、《靈臺儀象志》、《歷法西傳》、《新法歷引》等;制作各種天文儀器,最為重要的是現存放北京古觀象臺的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天體儀(圖3)。

圖2 南懷仁像

圖3 北京古觀象臺安置南懷仁制造的六架天文儀器(法國來華傳教士李明所著《中國現狀新志》書中插圖)

  西方數學知識東漸 始自利瑪竇譯作《乾坤體義》(1605)第3卷(專論數學)。最為重要的是利氏與徐光啟合譯的《幾何原本》(前6卷)(圖4),1607年在中國出版。傳教士還著譯有《同文算指》、《割圓八線表》、《籌算指》、《比例對數表》等數學著作。把西方初等數學方面的幾何學、三角學、對數學,以及算術筆算法、計算工具等傳入中國,使明代衰落的中國古代數學轉向復興,在清代形成中西數學融會貫通的局面,出現梅文鼎、明安圖等數學傢,《數理精蘊》等著作。

圖4 利瑪竇、徐光啟合譯的《幾何原本》(1607)

  西方地理知識東進 始於1582年利瑪竇帶進中國的世界地圖。1584年,利氏在肇慶繪制中國第一幅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圖》;還在北京繪制現存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1602)和在中國最早用球面投影法制成的東、西半球圖《兩儀玄覽圖》(1603)等地圖;著有中國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萬國圖志》(1595)等。利氏把五大洲、四大洋、世界分五大氣候帶、南極、北極、赤道等地理大發現後的世界地理知識介紹進中國;把西方的經緯度制圖法、投影制圖法帶入中國,打破中國古代傳統的畫裡計方方法一統天下的繪制地圖的局面,開創中國一條新的制圖道路。截至清中期,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編著的地理著述約40餘種。其間最重要的事件是,康熙帝任用外國傳教士與中國學者一起用11年時間編繪成、水平居當時世界前列的《皇輿全覽圖》(1708~1718)。

  西方醫藥知識東入 始自葡籍傳教士M.卡內羅於1569年在澳門建立中國第一所西醫院——白馬行醫院(1973年關閉)。該院在中國最早使用西醫術、西藥。以後,瑞士傳教士鄧玉函(一說德國人)著《泰西人身說概》(又稱《人身說概》、《人身概說》),在中國系統介紹西方人體解剖學知識;傳教士石鐸碌在中國最早編譯全面介紹西藥的著作《本草補》等。

  西方建築知識進入 始於外國傳教士在澳門建立教堂(圖5)和居所,如澳門最具藝術價值的遺址大三巴牌坊。以後,傳教士在廣州、南京、北京和中國其他地區建造教堂等,展現西方建築藝術的特色和魅力。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乾隆年間建造的圓明園中的西洋樓。這是由意籍傳教士郎世寧設計的一組歐式宮殿建築群,包括諧奇趣、海晏堂、萬花陣、花園門、西式噴泉等,富麗堂皇,藝術高超。

圖5 澳門玫瑰聖母堂(1587年建。因堂內供奉花地瑪聖母而得名。最初用樟木板興建,故俗稱板樟堂)

  西方繪畫藝術進入 始於傳教士攜入的聖母像、耶穌受難圖等。其中最有成就和影響的是郎世寧的繪畫。他1715年到中國後,一直以其藝術特長侍奉宮廷,將西洋畫法和中國畫法融會貫通,首創線法畫;所繪花卉、鳥禽、人物、宮殿等均獨具風格,尤以《十駿馬圖》《大宛騮圖》等群馬圖著稱。

  天主教教義與古典哲學等的傳播 1582年起利瑪竇等傳教士進入大陸,其根本目的是傳播天主教義,在傳教的同時也傳入瞭作為當時歐洲神學的理論基礎的西方古典哲學等大量內容。利瑪竇曾撰寫《交友論》和《二十五言》(1601)闡述宗教倫理,又寫《四元行論》(1601)闡述亞裡士多德古典哲學的四元素論,還寫有《西學奇跡》(1605)介紹西方語言。李之藻與傳教士付凡際合譯《寰有詮》(1628)介紹天主教哲學的宇宙論。艾儒略作《西學凡》(1623)、金尼閣作《西儒耳目資》(1626),介紹西方學術概況。

  第二次西學東漸 始自1805年牛痘入傳和1807年英籍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到華,止於20世紀初清王朝滅亡、中華民國建立。在1840年鴉片戰爭後,第二次西學東漸進入高潮,它將中國帶進瞭半殖民地時代,同時逼迫中國向近代化方向發展。

  馬禮遜在華,首次把《聖經》翻譯成中文,編纂第一部《華英字典》(1816),創辦英華書院(1815),在澳門參與創辦西醫診所、眼科醫院等,為以後新教(在中國通稱為基督教)“學術傳教”打下基礎。在宗教廣泛傳播的同時,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知識、政治思想和軍事經濟學說大量東傳。

第一、二次西學東漸情況對照表

  西方近代醫學知識傳入 包括西醫院、西醫藥、西醫術、西醫學理論和知識、西醫學校、西醫書刊等全面的傳入。①1805年牛痘入傳,1806年東印度公司英國醫生A.皮爾遜在澳門創辦中國第一個牛痘種痘診所。1815年,在廣州成立廣東種痘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為推廣西醫而成立的官方醫療管理機構。1827年,東印度公司英國醫生郭雷樞在澳門建立中國第一所眼科醫院。1835年,美國傳教士、醫師伯駕在廣州創辦眼科醫局(1856年改名博濟醫院)。英國傳教士、醫生合信1843年在香港設立香港醫院。同年,醫師傳教士雒魏林在上海設仁濟醫院。美國傳教士1886年在北京建同仁醫院。截至1890年,在中國的教會醫院、診所已達100多所。②1806年皮爾遜著《牛痘奇法》。合信著《合信氏醫書五種》(包括1855年的《全體新論》,1857年的《西醫略論》,1858年的《內科新說》、《內外科新說》、《婦嬰新說》),從理論至實踐較為系統地介紹瞭近代西方醫學知識。③美籍傳教士、博濟醫院院長嘉約翰1865年在廣州創辦博濟醫院附屬學校,1903年改名為南華醫學堂,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西醫學校。截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中國約有10所教會醫學校。④1868年,嘉約翰在廣州創辦並主編中文刊物《廣州新報》,1880年更名《西醫新報》,由周刊改為月刊。它是在中國編輯出版的最早的西醫刊物。1886年,博濟醫院中國醫生尹端模在廣州創辦《醫學報》,它是中國人自辦自編的最早西醫刊物。⑤引進大量西醫新醫術、新儀器,例如博濟醫院及其前身眼科醫局,在中國最早或較早施行乳腺癌切除術、膀胱結石切除術、胚胎截開術、卵巢腫瘤切除術、產婦剖腹取兒術、刮宮術、植皮術、開胸術、截肢術等。嘉約翰一生在中國診治病人78萬餘人次,施行手術48 098人次。同時,湧現出以黃寬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西醫醫師,西醫學在中國近代發展起來。

  西方高等數學知識傳入 李善蘭和英國偉烈亞力合譯的《代微積拾級》(1859),華衡芳和英人傅蘭雅合譯的《微積溯源》(1874),最早將西方近代解析幾何、微分學、積分學等高等數學傳入中國。重要西方數學著作入傳的還有:《幾何原本》後9卷中譯本(1857),第一部介紹概率論的著作《決疑數學》,介紹西方當時最先進的三角函數對數表的著作《弦切對數表》等。從而使中國數學從實用研究轉向較為理論化研究,進而導致中國近代數學的產生。

圖6 《格致匯編》創刊號封面(1876)

  西方近代天文、物理知識東漸 李善蘭和偉烈亞力合譯的《天談》(1859),是中國第一部近代天文學譯作,為哥白尼學說在中國的確立作出決定性貢獻。後來,中國學者徐建寅於1874年出版其增訂本;把西方直至19世紀70年代初天文學最新成果增補進去,包括以拉普拉斯《天體力學》為標志的近代天文學知識。

  李善蘭和英人艾約瑟合譯的《重學》(1858),是中國第一部力學譯著,最早介紹瞭牛頓三大定律。當時還譯有第一批介紹西方光學理論的《光論》、《光學》,第一部介紹西方聲學知識的《聲論》,以及《電學》、《熱學》、《通物電光》、《無線電報》等。把西方19世紀物理學重要成就較系統地介紹到中國。

  西方近代化學知識東傳 合信編譯的《博物新編》(1855)首次對西方近代化學知識作瞭介紹。中國化學傢徐壽和傅蘭雅編譯的《化學鑒原》(1871)、嘉約翰及其學生何瞭然合譯的《化學初階》(1870),是中國最早系統介紹西方無機化學的譯著。徐壽之子徐建寅和傅蘭雅合譯的《化學分原》(1871),是中國第一部分析化學譯著。徐壽與傅蘭雅還譯有介紹有機化學、定性分析化學、定量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等知識的《化學鑒原續編》、《化學鑒原補編》、《化學考質》、《化學求數》、《物體遇熱易改論》等,較為系統完整地引進西方近代化學,使中國停滯瞭數百年的古代化學開始轉向先進的近代化學。徐氏翻譯所用的元素譯名和許多術語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西方近代地學知識傳進 19世紀中譯西方地學著作數十部,影響大的有:英人慕維廉編譯的《地理全志》(1853)10卷,分別為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氣候、植物地理、動物地理、數理地理、地學史卷,較系統地介紹西方近代地學知識;且打破瞭中國傳統地理學以人文地理為主、從屬於歷史的狀況,有助於中國確立獨立的地理學。華衡芳和美國瑪高溫合譯《金石識別》(1872)、《地學淺釋》(1873),前書是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礦物學知識的譯著,後書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而完整介紹近代地質學知識的譯著。

  西方近代生物學知識進入 合信的《全體新論》(1855)較系統地介紹瞭西方近代生理解剖知識。李善蘭和英國韋廉臣合譯的《植物學》(1858)為中國第一部系統全面介紹西方植物學知識的譯著。還有《植物圖說》、《動物學啟蒙》、《動物學新編》等。甲午戰爭前後,西方生物學的重大成果達爾文進化論引進中國,產生巨大影響。

  西方機械火器等技術傳入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許多有識人士認識到西方機械、火器等先進制造技術的重要,於是引進、翻譯這方面大量技術和書籍。僅武器制造的書籍就有數十部之多,例如丁拱辰編譯的《演炮圖說》(1841);僅江南制造局翻譯館一個機構,就對19世紀西方的蒸汽機技術、鐵路、造船、采礦、煉鋼、鑄造、電報、X射線技術等都有專門譯著,如徐壽翻譯的《汽機發軔》、《西藝知新》,徐建寅編譯的《船政叢書》、《兵學新書》。

  西方政治、軍事和思想傳入 傳教士以及一些西方學者編寫大量的著述、出版期刊、建立學校等,介紹西方國傢歷史、軍事、社會制度和思想等,較為知名的有《中東戰紀本末》(1876)、《防海新論》(1874)、《萬國公法》(1864)、《公法會通》(1880)、《富國策》,《萬國公報》和《格致匯編》(圖6)等雜志,馬禮遜學堂、格致書院等學校。

  討論 第一次西學東漸與第二次西學東漸在傳播的內容、范圍、效果等方面是很不一樣的(見表)。例如,西醫在第一次西學東漸中僅流行於皇宮和上層官員中,對社會、對民眾幾乎沒有影響;傳入的知識亦是較為零星。在第二次西學東漸中,西醫普及到民眾;傳入的知識既多樣又系統,既有書籍又創辦刊物;建立各種面向社會的醫療機構,建立醫學校;引入各種先進醫療技術、醫療儀器……不但使西醫在中國紮根,並在中國形成為一門學問。它們程度不同地對中國科學、文化、思想領域產生瞭影響,拓展瞭中國人和中國知識分子的理論視野和思維空間,不但直接孕育瞭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而且導致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產生。

  

推薦書目

 樊洪業, 王揚宗. 西學東漸: 科學在中國的傳播.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

 孫關龍. 嶺南, 西學東漸的基地. 澳門研究, 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