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人對西式(歐美)菜點的統稱,與中餐相對稱。廣義上

也可以說是對西方餐飲文化的統稱。

  發展概況 西方飲食文化和整個西方文明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西元前5世紀在古希臘屬地西西裡島上便出現瞭發達的烹飪文化。當時已有瞭多種烹飪方法,,技術高超的廚師在社會上也頗受尊敬。古羅馬文化受希臘文化的影響,對餐飲文化開始重視起來,烹飪技藝也有所發展。後來古羅馬宮廷的膳房已有龐大的隊伍並有很細的分工,廚師總管的身份與貴族大臣不相上下,烹調方法也日臻完善,發明瞭數十種“沙司”(sauce, 調味汁)的制作方法。這些餐飲文明後來影響瞭大半個歐洲,被譽為“歐洲大陸烹飪之始祖”。

  至15世紀中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餐飲文化在經歷瞭漫長的發展時期以後,又以意大利為中心蓬勃發展起來。至17世紀出現瞭刀、叉、勺等餐具(在此之前,人們隻是使用廚房用的刀、叉切割食物,然後用手抓食)。18~19世紀,歐洲人又發明瞭大量先進精美的炊具和餐具,社會上也湧現大量的飯店和餐廳,形成瞭高度的餐飲文明。至20世紀,西餐的發展進入瞭鼎盛時期。20世紀50年代,“快餐”這種適應快節奏生活方式需要的餐飲形式在美國應運而生。受美國的影響,西方其他國傢的快餐業也逐漸發展起來。

  西方各國的飲食文化雖然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不同國傢和地區人民的風土人情和飲食習慣也有不少差異,從而也就出現瞭風格不同的菜系流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法國菜、意大利菜、英國菜、美國菜和俄國菜等。

  西餐在中國 17世紀中葉,西方一些傳教士和外交官不斷到中國內地傳播西方文化,同時也將西餐技藝帶到瞭中國。據記載,明末來華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在京居住期間,就曾以蜜面和以“雞卵”制作的“西洋餅”來招待中國官員,食者皆“詫為異味”。西餐真正傳入中國則是在鴉片戰爭以後。西方人大量湧入中國的同時也帶來瞭西方廚師,此外他們也雇用中國廚師。於是西餐技藝逐漸為中國廚師所掌握。到光緒年間,上海、北京、廣州、天津等出現瞭由中國人經營的西餐廳(當時稱“番菜館”)以及咖啡廳、面包房等。據清末史料記載,最早的番菜館是上海福州路的“一品香”,繼之為“海天香”、“一傢春”、“江南春”、“萬傢春”等。在北京最早出現的是“醉瓊林”、“裕珍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