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沅江和澧水幹流的分水嶺。位於湖南西北部及黔、鄂、湘三省邊界。主脈自貴州中部呈北東—南西走向,聯絡佛頂山(1 835米)、梵淨山(2 494米),逶迤於烏江與沅江之間。東北延入湖南境後分為2支:西北側為八面山褶皺帶,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早期的沉積發育普遍,灰巖、泥巖及石英砂巖分佈甚廣,中三疊世後形成一系列較平緩開闊的複式背向斜,成為北東向交疊起伏嶺穀地貌的構造骨架,有白雲山(1 321米)、太靈山>(1 577米)、八大公山(1 890米)、朱傢埡(1 161米)、大山界(1 350米)、東山峰(1 491米)等多條平行斜列的嶺脊;東南側為江南地軸,系一長期隆起的復式背斜,核部為板溪群淺變質巖,翼部由震旦系矽質巖、冰磧礫巖和寒武系灰巖組成,中生代後產生斷裂而相對抬升,構成長約270千米,平均海拔千米左右的武陵山主幹山脊,高峰綿延起伏,直至常德西部的太和山才逐漸低落。武陵山地為中國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的一部分,屬於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構造,有一系列的褶皺和斷裂。由於受近代鄂西–貴州高原大面積急劇上升的影響,具有自西北向東南掀斜上升的性質,山嶺叢聚、溝壑縱橫,喀斯特地貌發育;並呈現1 200米、1 000米、800米、600米、450米、350米等多級剝夷面;宏觀地形高差不顯著,其間殘留若幹較平緩的山頂面,東南側切割甚深、邊坡陡峭,屬湘鄂黔山原臺地的組成部分。

武陵山區風光

  山區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類型,夏涼冬冷,雨量適中。以龍山八面山(1 346米)和石門東山峰(1 491米)兩站為例,年平均氣溫分別為10.3℃和9.2℃,1月平均氣溫為−0.8℃和−1.9℃,7月平均氣溫為21.1℃和19.6℃。平均年降水量1 70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82%,積雪日數分別為49天和63天。主要發育石灰土和黃壤及山地黃棕壤。植被為華中區系,屬櫟栲、光葉水青岡、猴樟、楠木林、桕木、黃杉林、油桐林植被區。代表種類有水杉(野生)、黃杉、鐵堅杉、巴山榧樹、大果槭、杜仲、鞘柄木、貓兒屎、珙桐、水青樹、紅杉、連香樹、鵝掌楸、傘花木、滇楸、毛紅樁等,其中多古老孑遺種屬。經濟林木有油桐、烏桕、核桃、漆樹、杜仲、厚樸、雪花皮、五倍子等。山林棲息熊、猴、雲豹、蘇門羚、靈貓、林麝、獐、麂及紅腹角雉、黃腹角雉、畫眉、錦雞等多種動物。著名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於張傢界、慈利和桑植3市縣的山區中,由張傢界國傢森林公園、索溪峪自然風景區和天子山自然風景區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