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人對東蒙古的稱呼。又名朵顏三衛。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太祖朱元璋置泰甯、朵顏、福餘三衛指揮使司。因朵顏衛地險而強,且為兀良哈人,故以兀良哈概括三衛。

  泰甯衛的蒙古語名“罔流”(或往流),即翁牛特部,首領系遼王脫脫(成吉思汗末弟鐵木哥斡赤斤四世孫)之後;福餘衛自稱我著(或我著),女真語密林之義,也惠甯王之後,科爾沁等部淵源於此;朵顏衛曰五兩案,兀良哈異譯,創始者脫兒豁察兒乃成吉思汗功臣折裡走之後,為喀喇沁、東土默特二部的始祖。三部明初歸附明廷,洪武二十二年就其地設泰寧、朵顏、福餘三衛,安置降人。三衛遊牧之地最初遠離明境,泰寧衛在元泰寧路(今吉林洮兒河一帶),朵顏衛在今內蒙古東部紮賚特旗北綽爾河一帶,福餘衛在烏裕爾河(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一帶),三衛所活動區域大致以嫩江為中心,東起烏裕爾河,西至洮爾、淖爾兩河流域。永樂初大寧等衛內撤以後,宣德年間開始三衛逐漸南下,正統初年三衛駐牧明薊遼邊外的潢河(今西拉木倫河)、老哈河一帶。天順、成化年間三衛遊牧地已固定在薊遼邊外,嘉靖重修《遼東志》:“自寧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顏,自錦義歷廣寧至遼河曰泰寧,自黃泥窪,逾沈陽、鐵嶺至開原曰福餘,皆逐水草無恒居,部落以千計,而強則朵顏為最焉。”朵顏衛分佈廣闊,東自大堿場(今遼寧喀左),北至西拉木倫河,西迄延慶州四海臺(今北京延慶東),南達寬城(今屬河北);福餘、泰寧二衛的居地,東達遼河中下遊,最南端可至海城一帶,東北一部分至松花江流域,西南至小興州(今屬河北灤平)與朵顏衛一些部落參錯居住。明朝授三衛首領以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等官,決定其更襲和升遷,並頒給敕書,以憑朝貢。規定三衛每年兩貢,每次各百人,由喜峰口出入,貢物有馬駝等物。永樂初,還在遼東開原和廣寧(今遼寧北鎮)等地設立馬市,與三衛市易馬匹。盡管三衛時而寇掠明之邊地,但總的來說,他們尚能接受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轄。由於三衛屏捍,自立三衛至嘉靖年間的一百五六十年中,平灤諸州未遭蒙古侵擾之禍。成化、正德年間北元達延汗統一蒙古後,三衛成其屬部。弘治年開始朵顏衛首領與大汗傢族聯姻,成為三衛中首領。嘉靖以後三衛為蒙古各部所瓜分。明清戰爭中,前後服屬於清,被編入察哈爾、喀喇沁、土默特等蒙古八旗。

  此外,明人也稱唐努山等地的烏梁海為兀良哈(又名之曰“黃毛”),名同實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