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南沿海重要山脈。東南沿海地區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線。為東南沿海丘陵與江南丘陵的分界線,也是福建閩江水系、汀江水系與江西鄱陽湖水系的天然分水嶺。位於閩、贛兩省之間。山脈呈北北東走向,長約540千米,北與仙霞嶺相接。南與九連山相連。地勢北高、南低,北段地勢均在海拔1 000米以上,福建省武夷山市、光澤縣和江西省鉛山縣交界處地勢最高,平均海拔在1 200米以上。位於武夷山市境的黃崗山海拔2 160.8米,是武夷山脈最高峰。南段海拔多在在1 000米以下,到武平、會昌一帶,海拔僅600~700米。寬度自十數千米至數十千米不等,也是北寬南窄,在武夷山市和資溪一帶寬達70~80千米,在瑞金、長汀一帶寬僅15千米。組成武夷山脈的巖石是各類火山巖花崗巖,兩側則有較多侏羅紀砂巖和白堊紀紅色巖層。山區斷裂構造發育,以北北東向斷裂為主,著名的邵武–河源深大斷裂控制瞭武夷山脈的走向,並奠定武夷山脈的骨架。

武夷山風光

  武夷山脈的東西兩坡呈明顯的不對稱。東坡舒緩,有層級地形發育;西坡陡峻,斷崖顯著。在武夷山脈中有許多與山脈走向相直交或斜交的埡口,古稱“關”、“隘”、“口”,是重要的交通通道和軍事要沖,如浦城與江山之間的楓嶺關、武夷山市與鉛山之間的分水關、光澤與資溪之間的鐵牛關、建寧與廣昌之間的甘傢隘、長汀與瑞金之間的古城口和武平與尋烏之間的樹巖隘等。

  武夷山脈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擋北方冷空氣的東侵,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瞭東南季風的西侵。使山脈東西兩側的氣候有較大的不同,從而導致自然景觀的差異。

  武夷山區植物資源豐富。地帶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以殼鬥科、樟科、木蘭科和杜英科為主,還有大面積人工營造的杉木林、馬尾松林和毛竹林,並有不少珍稀、古老樹種,如銀杏、鐘萼木、鵝掌楸、天女花、黃山木蘭、銀種樹、半楓荷、黃山花楸、竹節人參、澗邊草、南方鐵杉、羅漢松、紅豆杉、建柏、三尖杉、金錢松、凹葉厚樸和黃楊等。植被的垂直變化也較明顯,以黃崗山為例:海拔1 1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主要樹種有甜櫧、絲栲栗、南嶺栲、鉤栲、木荷、紅楠、細柄蕈樹、苦櫧和木櫧等。這一高程之下有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及杉木、馬尾松、毛竹混交林;1 100~1 800米為針葉林,包括黃山松林、柳杉林和南方鐵杉林;1 800~1 900米為亞高山矮曲林。主要樹種有江南山柳小葉黃楊黃山松等;1 900米直至山頂為山地草甸,由禾本科的野青茅、沼原草、芒、野古草等草本植物及幼齡黃山松、江南山柳、薄毛豆梨、波緣紅果樹、華山礬、箭竹屬等小灌木組成。野生動物資源亦豐富,屬於國傢保護的珍貴動物有華南虎、獼猴、靈貓、蘇門羚、雲豹、毛冠鹿、穿山甲、鴛鴦、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等。昆蟲尤為豐富,占全國32目昆蟲中的31目,並發現有著名於世的金斑喙鳳蝶。為保護動物植物資源,武夷山脈北段建有武夷山自然保護區。

  武夷山脈東西山麓紅層分佈地區有丹霞地貌發育,碧水丹山,奇峰異洞,成為秀麗的風景區,其中以武夷山市南郊的武夷山風景區最負盛名,有“秀甲東南”之譽。武夷山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的革命根據地。主要革命紀念地有紅都瑞金及閩北人民革命根據地崇安縣大安街和赤石暴動遺址。